美好的一天开始了:
早上,闹铃响,你挣扎着,拖拉着,没有立刻起床,匆忙出门,开始懊恼:“昨晚应该早点睡的……”;
午休时,你心想:一定要睡一会。却忍不住先拿出手机想着玩上两把游戏再睡,时间飞逝,整个下午状态都不好,却感觉挺累,
晚上,下班到家后都9点了,你把自己重重地摔到床上,想放松一下,手机刷朋友圈、微博,不知不觉,10点过去了,“要不再看半小小时?11点一定睡”,凌晨一点了,实在撑不住了,放下手机,嘀咕着:明天真得早点睡了……
这样的困顿循环,是不是每天都在上演呢?
原本,睡觉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所有人出生就会睡觉,睡觉不需要任何的消耗,也不需要任何的技能。可是随着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和节奏,我们好像越来越不会睡眠了,甚至患上了“习惯性失眠症”。
是谁偷走了我们的睡眠?是外在的环境影响,比如手机?还是内在品质问题,比如不自律?
以手机为核心的电子类产品固然是吃掉我们晚上睡眠时间和白天专注力的罪魁祸首,但多半失眠症都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生活中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时代,我们都是异常焦虑的城市人,每一天临近结束时,没有勇气结束今天,或者舍不得结束今天,睡前依稀觉得应该再做点什么,但又不知道到底要做什么,于是习惯性地拿起手机刷微博、看抖音、玩游戏……
心理焦虑的现代人该怎么摆脱这样的困顿循环?
知名心理专家赵小明将心理学理论和治疗方法与睡眠研究相结合,在本书中倾囊相授其独创的一套系统睡眠训练方法,帮助备受失眠困扰的你掌握大脑入睡开关,重获婴儿般的睡眠力。
作者开篇即说“睡眠是个技术活”,即睡眠力如其他技能一样,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因为我们睡眠不好或者失眠是对大脑的兴奋和抑制两种状态调整不好,只要加强训练这两种状态转换的能力,就可以拥有好的睡眠力。准确地说,是恢复我们天生的睡眠力。
阻碍睡眠的第一步是关于睡眠的认知。如前所述,当我们想睡觉时,一边牵挂着一些未能完成的事情,一边在不断的告诫自己“该睡了,该睡了”,一边努力强迫自己入睡,要求自己必须睡着。但是,大脑就像个叛逆的小孩,你越是压迫他,他越是要反馈,所以,反而大脑越来越兴奋,越是睡不着。
训练睡眠力的第一步就是重塑关于睡眠的信念,植入“天不大,地不大,睡觉最大”的信念。
第一步 开始向大脑植入“天不大,地不大,睡觉最大”的信念。
第二步 在5分钟、10分钟或者30分钟内反复植入“天不大,地不大,睡觉最大”的信念,并不断强化练习。
第三步 让自己突然很快兴奋起来,也就是做一些运动,比如俯卧撑或者快速的运动
第四步 稍微平静一下,然后再立即让自己躺下,或者靠在一个地方,让自己的大脑立即又转入抑制状态,继续植入“天不大,地不大,睡觉最大”的信念。反复切换多次之后,你的大脑就开始进入一种可以自行切换睡眠–觉醒模式的状态——自如地控制自己何时入睡、何时清醒。
通过以上步骤,并不一定是让自己当时能睡着,而是不断的给潜意识灌输一种“它愿意听并信以为真”的信念。通过信念的输入,把潜意识“哄睡着了”,我们才能将大脑从兴奋状态转化成抑制状态。
这种训练可以在休息的间隙做一下即可。比如:
早上提前来到办公室,还未有太多人打搅,此时,你可以利用这个间隙训练自己从兴奋到抑制的切换,让自己在椅子上半躺,盖上小毯子,双手轻握,在大脑中反复植入“天不大,地不大,睡觉最大”的信念。
有时候,你可能真的会睡着。但没关系,这种浅睡,会在同事到来时马上惊醒,让你重新从抑制状态转变成兴奋状态,投入白天工作。
可能你会觉得,这种训练有什么用呢?又没有真正的睡着,身体并没有得到休息啊。
其实,这样的训练如果成功了,基本睡眠障碍就解决了一大半了。
首先,通过多次这样的训练,就好比在大脑中安装了一个开关,当大脑可以轻松从兴奋到抑制切换,一但大脑安静下来,再配合一定的睡眠技巧,都会让你快速的入睡,睡眠那时候就很容易了。
其次,这种见缝插针的大脑放松,本身就是一个休息过程。因为大脑在兴奋状态时,比如上班,大脑消耗太大了,此刻它需要一定的补偿。如果我到厕所坐在马桶上用十分钟时间也可以打个盹,大脑都会得到很好的休息。哪怕工作时候打一个哈欠都会得到很好的休息。
人的大脑要不断去清理内存,睡眠是最好的清内存方式,哪怕睡不着,不能进入深度睡眠,浅度睡眠也可以清内存,哪怕浅睡眠都进入不了,冥想让前额叶放下工作,哪怕在考试时让大脑暂时性关闭十秒钟,再打开去看这道很难的题,也可能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睡不着人儿,暂且放下手机吧,告诉自己“天不大,地不大,睡觉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