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想必这句话大家都听说过。而孔子儒家著名的接班人孟子也认同这一点,但是孟子觉得人之初,不仅仅是性本善。还有其他的。他曾经说过,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
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恻隐,就是同情,爱的意思。他就说,同情,爱的心人人都有。
羞恶,就是羞耻的意思。就是当做错事情的时候感到羞耻。孟子就说这也是人人都有的。
恭敬,这里不是对人恭恭敬敬,非常礼貌,讲究礼的规则,这样就是偏外一点。而这里的恭敬是内在的。孟子说这样的公兴是人人都有的。
是非,这里的是非并不是我们平常做科学题,数学题的对错。是非是一种价值观念。是人生观价值观。是比较偏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数学题的对错。
而真正的四段有一段话,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恭敬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这里讲的端是开端,起点,源头。也就是说恻隐之心是仁的开端。羞恶之心是义之的开端,恭敬之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开端。所以说,侧隐,羞恶,恭敬,是非。都是儒家德性的开端。
非外铄,我固有,这个铄就是有点偏向于拿着刻刀在雕塑上雕刻。所以说铄是外在的,而孟子说仁义礼智。不是因为外在的原因。而是自己本来就有的。我固有和人皆有之意思是一样的。就是我们本来就有。而不是外在灌输给我们的。但是不是每个人都在外在表现的都有,而是在内在潜伏着的。这是人的一种天赋,可以呈现出来的。而像我们家里养的小狗,小猫,动物园的一种动物,对于孟子来说它们是没有这种仁义礼智,就人才会有这种仁义礼智,而它们根本就不是人,他们只是一种动物。所以说它没有。孟子相当于把人和其他的动物和植物有了一个区分。对于孟子来说,这种潜在性这种可能性是人类生而为人才会有的。
而如果想求得仁义礼智就可以求得,那么如果想舍弃就会失去,但是这里讲的失去只是外在上的失去,只是被像桌子上被蒙上一层灰尘,看不见桌子本身干净的表面。而仁义礼智还是潜伏在人的内心的,虽然然行为上没有做到,但是内心还是有的。
我们再回到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认为人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因为成长的过程中,学习的环境,生活的环境,家庭的环境不一样。于是,性格,性情也就有了好,坏的差别。而孟子也是这样认为的。 孟子认为每个人本来刚出生就是有仁义礼智四端的,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外界的环境的原因,所以有些人的四端便被灰尘给蒙蔽了。但是不是真正的没有了。而是还在自己内心的深处。
我也认同孟子与人之初,性本善这个说法,因为如果人之初性本无的话,那如果在一个非常穷困并且家庭不太好的环境下,就不可能出善良的人,但是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我认同人之初,性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