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捧着一本书跟前座的女生说:“我花了几个月才啃完这本书。”
她看了一下书名,说:“对,这类书,怎么说呢,不在阅读的舒适区。”
私以为,她这句“不在阅读的舒适区”用得非常好,准确地概括了很多翻了第一页就不想再翻下去、翻到中间就睡着、看完结尾就如释重负的书。有些名著由于翻译原因,读起来磕磕绊绊,失去了原有的美感;有些创作年代久远,和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差甚远,让人无法产生共鸣;有些时候因为读者的知识储备不够,很难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从阅读的舒适度上来看,是的,大部分的名著都不好读。
有些人在评价一本书时说:“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它呢,反正我就没从里面得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当细究“为什么你会觉得没有价值”时,偶尔会得到这样的回复:“不好看,反正我是弃了。”
名著的确不在阅读的舒适区内,但是说“不好,没价值,弃了”的人,甚至连看完一本书的耐性都没有,只是习惯性批判自己不了解的作家、抨击自己读不懂的作品,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人云亦云是可悲的,但是为了突出自己的品味而去贬低一部作品,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
薄伽丘写《十日谈》,乍一看,那就是十位青年在乡村避难时杜撰出来的一百个小故事,那些故事和我们现处的时代脱节,内容有些淫秽、不符伦理。但是你仔细看看它的创作时间——1348年,那时候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教会黑暗、教义虚伪、教士愚蠢,这些封建荒唐的“神学”在统治世界;那时的姑娘被养在深闺中,受男权压制、受封建神学压迫。在这样的条件下,《十日谈》直指教会,抨击神学和愚昧,敢为人先,呼吁妇女解放天性,实在称得上是一部勇敢而充满人性光辉的作品。
有人觉得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等作品都是英国乡村爱情题材,思想不够深奥,难登大雅之堂,疑惑她为什么能够在英国甚至世界文学史上享有这么高的地位。在此,我也想为喜爱的女作家正名。
18世纪的英国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奥斯汀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能够读书写字已经很了不起了。当时她匿名写小说,读者甚至以为作品出自某位教养极高的贵公子之手,由此可以看出她写作功底的扎实。
简奥斯汀写作的格局很小,女主的定位是“收入不算丰厚,但称得上体面家庭出身的女孩子”,这也是她的真实写照,难得的是她有一颗敏锐、通透的心,把小格局的作品写出了大情怀。如果仔细阅读过她的作品,便会发现在女主的择偶标准中,男方的性情、才识、品格是远远重要于其出身、收入和社会地位的。而鼓励女性脱离愚昧、拥有智慧,和男性站在同一个思想高度,这样的婚恋观在当今看来仍有积极意义,更何况是在那个女性的没有继承权、需要依附于男性的社会呢?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作者写出的大道理不少,却没办法遵循他们书中的原则,但简奥斯汀不是。年少时被迫与初恋分手,奥斯汀也拒绝了一位即将继承大笔财产的青年的求婚,因为她不爱他。我喜爱的这位女作家,写了很多圆满的爱情故事,但是一生未婚。
这个结合对双方都有好处:女方从容活泼,可以把男方陶治得心境柔和,作风优雅;男方精明通达,阅历颇深,也一定会使女方得到莫大的裨益。
可惜这件幸福的婚姻已经不可能实现,天下千千万万想要缔结真正幸福婚姻的情人,从此也错过了一个借鉴的榜样。”
——《成为简奥斯汀》
那个时代的经验不一定都适用于当今社会,我们要有批判式思维。但我们也应该推己及人,将自己放入创作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作者的境地。退一万步来说,扪心自问,如果是你,在这样的情况下,你的思想能达到什么高度?你写得出这样的作品吗?如果没有这种的宽容和理解,很容易陷入“为了批判而阅读”的怪圈。
年幼的时候,最烦心的就是看到鲁迅的名字,因为要在课堂上反反复复剖析他的作品;看中国四大名著也兴趣缺缺,没看出有什么特别的;不明白为什么要学孔孟,为什么要学那些晦涩难懂的文言文;看到《罪与罚》《百年孤独》这样的作品,光是复杂的外国人名就头疼得要死,更别说探究它背后的深意。
但是那些曾经觉得看不下的东西,随着年龄和书龄的增长,在某一天就突然就能“稍微看得懂了”。对于自己看不懂的名作,我的建议是:可以略略翻过一遍,不必太过纠结,再过几年,回过头再来看看它们,也许你会和我一样,有新的收获。
“守旧的老人们被搀扶出来,他们在荫凉角落里度过了整个白天。对着一本神秘莫测的古书苦思冥想。
他们向儿孙们叨唠着古怪的字眼,可是孩子们却惦记着玩耍从远方捎来的漂亮石子。
这些字眼的含意往往模糊不清。
不过,它们是一千年前由一个已不为人所知的部族写下的,因此神圣而不可亵渎。
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
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
所以,大家都和睦相处。”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宽容》
不会因为读了一篇文章, 不在你阅读舒适区内的名著,就能突然看得豁然开朗;现阶段欣赏不来的东西,实在没必要强迫自己去喜欢。
这个世界上我不懂的东西太多了,也许我一辈子都不会懂,但是我尽力:对还不能理解的东西多一些敬畏之心,对勇敢创新的东西多一些宽容,对尚未了解的人少一些定论。这也不失为一种美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