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与“回报”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每当我们看到有好人好事一定会或多或少的提到回报这两个字…那做好事应不应该要回报呢?这是困扰了很多人的问题! 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的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但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呀,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而且在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在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还挺人性化,哈)。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有看见。 对于做好事圣人的观点是要回报,因为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如果他的思想在人群中传播的话,我觉得久而久之一定会演变为“做好事得回报”理所当然,并且一定要有。使好是和回报成为一种等价代换,甚至成为一种利益上的契约关系。但是或许圣人就是圣人他把人们想的太单纯了,他的这种思想在口口相传中会造成许多不良后果。比如:会有许多人在做好事前要先想好回报,判断一下自己的所得和所失是否匹配在考虑是否做,而且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一定会有回报,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拿的出回报。如果这时候遇到生死攸关的大事,不就……而且当人们遇到需要出手相助的事情时,出手率会降低很多,因为自己没有拿回报,也就可以不去做事。这就给了人们良心上一个心理安慰;还可能有人为了争做好事(实为得回报)发生争执,不仅伤了自己,还耽误了需要帮助的人;更有甚者,为了回报故意制造事端,祸乱社会……当然,或许有可能我的脑洞有点儿大,我们不可否认这个世界还是好人多,但只要残存一丝邪气,我们的社会就不得安宁…… 反观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人们都一边倒的支持那些做好事不留名的。当然助人为乐,勇于奉献本就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美德,应该与继承和发扬。但人们在继承这种美德的同时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做好事,就不能要回报。甚至有许多人去批评那些做好事要回报的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他们实施道德绑架。也让许多“好人”很为难,于是“事不关己、视而不见”事情也就多了起来,既然也就影响了我们这个社会的价值观,本来理所当然的事情,却被莫名的放大,放大,再放大;极力的褒扬,褒扬再褒扬。而在大众心理的影响下,那些无可厚非的事却被因为蒙上了一层道德的光辉,批评,批评再批评……有许多人都说这个社会怎么了? 其实当我们认真分析时,就会发现无论是孔圣人宣传到做好事要回报;还是现代人极力弘扬的做好事不留名。他们的初衷都是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去做好事,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两者的观点,她们的不合理之处就是将“好事”与“回报”紧密的联系起来,用“回报”去催生做“好事”但其实“好事”和“回报”终究是两回事。一件见义勇为的好事不会因为接受回报而失去它本身意义,而接受回报也不会因为好事而留下遗憾。要不要回报本就是个人的事,我们不能强加我们的看法和价值取向。而为了使我们这个社会有更多的人做好事,只要在根本上提高国民素质才是硬道理!
做好事该不该要回报?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Day 10 -12】 H组H3音频APP优质内容创作指南 优秀借鉴点: 1.对产品的定位和产品的目标人群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