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推理了商周决战的始发地孟津在成都平原北部郫县彭州新都一带,那么周武王渡孟津之后与商纣王进行的决战“牧野之战”的牧野在哪里呢?今天我们来继续跟进推理。
1. 郫县彭州区域有发掘批量商代时期的兵器,证明这里曾经有武装行为
1959年,考古单位在在彭县濛阳镇竹瓦街青铜窖藏遗址挖出了一个大陶缸,里面盛放着21件铜器,其中就包括13件兵器。
专家们认定为商末之器。这说明,在商代,这里至少发生过武装行为。至于这些兵器是周师、殷师还是传说中的牧誓诸侯国,咱们先不忙天下定论。
2.牧正官职证明这里有牧野
在彭县出土的这批器物中,其中有两件铸有文字的青铜觯,其中一件文字为“牧正父己”四个字。
《列子.黄帝》记载“周宣王之牧正,养禽兽之长也”。“牧正”就是与畜牧管理有关的官职,说明这里存在大量畜牧的行为,畜牧当然需要牧场,牧场就是牧野。
按照《尔雅.释地》的解释:“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牧野,其实就是郊外,并不是当时一个特定的地名,牧野之战就是朝歌郊外的一场战斗。如果记载为“郊外之战”,咱们是否还要去找一个叫“郊外”的地名?
3.“夷羊在牧”说明朝歌牧野在成都平原
《国语》曰:商之亡也,夷羊在牧野。
《说文解字》许慎提到:夷羊,土神,商之将亡,见于商郊牧野之地。
《永乐大典.九真神》夷羊神兽。在牧。商郊牧野周之兴也。
《周书》及《随巢子》:“夷羊在牧。牧﹐郊也”。
看来,夷羊在牧野是商亡的一个明显凶兆,那么夷羊是什么呢?
《史记.周本纪》在描述这段时使用的却是“麋鹿在牧”,可见,夷羊指的就是麋鹿,俗称四不像。
按照百科的科学描述,麋鹿“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非黄河流域),这与咱们框定的成都平原范围吻合。
按《山海经.中山经》:岷山又东北一百四十里,曰崃山。江水出焉。东流注于大江,其阳多黄金,其阴多麋麈。麋鹿所在地这些地理坐标以前都有推论就在蜀地。
不仅如此,山海经里还有“朝歌之山,其兽多麋鹿”的记载,可见,朝歌山也是在麋鹿原产地长江中下游(非黄河流域)。
4.其它佐证
《逸周书》有“周车三百五十乘阵与牧野”的描述,说明牧野之战战场是平原。成都平原地形符合。
宋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證》有提到“涂山,雍州,牧野”,涂山与雍州两个与牧野有关地名,涂山以前推论过就是昆仑之丘新津修觉山。
《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杨雄《雍州箴》黑水(岷江)西河(羊马河),横截昆仑,上侵积石(龙门山玉垒山离碓),下碍龙门(都江堰灌口)。这说明,牧野就在成都平原区域。
《孔传》:“自河至朝歌出四百里五日而至”也就是说从孟津到朝歌以南的牧野伐纣大军用了五日。考虑到当时天降连绵暴雨,从成都平原北部郫县孟津到朝歌成都所在的成都平原中部,时间吻合。
《尚书》等很多文献都对牧野之战有“血流漂杵,染赤千里”的描述。光有血流不成河,战场一定是靠河才会有这样的场景。成都以北平原河流众多,符合这样的地理描述。
《乐府诗集》有载:“言届牧野,电激雷震。阙巩之甲,彭濮之人”。意思就是牧野之战时电闪雷鸣。参与其中的主要是来自彭、濮地区的人,他们都很批阙巩之地生产的铠甲。
彭、濮所在地蜀不用再细说,这里说的“阙巩”是一个善于冶炼生产铠甲的地方,地点在“夏墟”,夏的中心地在蜀也不用再细说。生产铠大家有没有想到曾经同样在夏核心地的蚩尤的铁甲兵团,来自邛崃蒲江。这里铜铁矿产资源丰富,最重要的是有天然火井常年提高温供冶炼火源(至今邛崃还有“火井”地名)。这里后来就是提供大秦帝国兵器的大型兵工厂。
《尚书》中记载伐纣成功以后,武王下令“放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这句话就是成语“马放南山”的来历。放马于华阳,亦即现今成都华阳区域的牧马山。至于桃林,这里龙泉山及周边区域都是桃树原产地,成都是道教起源地,桃木桃符应用广泛。夸父逐日死于成都平原南部桃林的推理视频就提到过。
最后我用一首宋代薛田的《成都书事》来结束今天的推理。
易觉锦城销白日,难歌蜀道上青天。云敷牧野耕桑雨,柳拂旗亭市井烟。绕郭波涛来浩浩,归期岐路去绵绵。乍回黑水将成道,潜到青羊恐遇仙。初下鹿城(台、头)迷鄠杜,暂来犀浦误伊瀍(湔江)。
(请勿抄袭)
作者:翔子史前推理师
知名历史博主,文旅节目制片人,原为中央电视台(CCTV)导演。全网首次提出华夏探源创新观点:“岷江流域才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引发社会较大反响。
内容包括:昆仑就在瓦屋山、昆仑之丘即为新津修觉山、伏羲女娲来自岷江流域、炎帝黄帝家族在岷江流域、涿鹿之战战场在成都、尧舜禹夏在岷江流域、三星堆就是夏商祖庙、《山海经》即为巴蜀地理书等等颠覆性的观点。一一对应了《山海经》里众多地理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