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古来行事,应知自亮,知己短长,再践行想。谨言慎行,多多思忖,勿谈人短,莫矜己长。满瓶无声,半瓶生响,少说多看,集思智广。想群所想,归众仰望,干起事情,方有力量。
七言排律·勿谈人短,莫矜己长
骛远贪多势易穷,放低姿态是真功。
满瓶无语半瓶响,真意长情实意崇。
舍己为人添智慧,设身处地出玲珑。
多些体谅增温暖,少点求全装哑聋。
教养乾坤高境界,善良岁月大英雄。
连环计拙征夫乱,入道机迷过客空。
事转玄时宜慎瞬,身无胆处莫从戎。
要言妙用能行践,一世行来得既终。
习作解读分享:
这是一首七言排律,全诗以议论为主,在内容上阐述了做人处世的道理,也可以说是格言诗。
“骛远贪多势易穷,放低姿态是真功。”这两句是本诗的总领,强调了做人不要贪心、不要攀比、不要好高骛远,而要脚踏实地、放低姿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满瓶无语半瓶响,真意长情实意崇。”这两句是对比句,前半句讲到了“满瓶”的谦虚,说明“半瓶,”胡言乱语要不得,强调了慎言慎行,不要贪图名声或炒作自己。后半句强调真诚待人是真正的品质,是值得崇尚的。
“舍己为人添智慧,设身处地出玲珑。”这两句表达了做人要懂得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这样会更加聪明和灵活。
“多些体谅增温暖,少点求全装哑聋。”这两句是关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些建议。前半句表示要多理解他人,这样可以增加温暖;后半句则表达了做人不能过于求全,适当的时候要学会装聋作哑。
“教养乾坤高境界,善良岁月大英雄。”这两句表达了做人的高境界应该是有教养、有道德、有智慧的,同时善良也是成为英雄的必备品质。
“连环计拙征夫乱,入道机迷过客空。”这两句涉及到《三国演义》中连环计的故事,表明了如果不懂得为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就会像连环计一样拙劣。
“事转玄时宜慎瞬,身无胆处莫从戎。”这两句表达了做人处事要谨慎小心,不能轻易冒险。前半句讲到了做事时要注意时机和细节;后半句则表达了做人要勇敢果断,但不能过于鲁莽。
最后两句诗强调了言行一致、注重实践和坚持到底的重要性。
“要言妙用能行践”强调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要言是指重要的言论或观点,妙用是指运用得巧妙、得当。这句话的意思是,以上重要的言论或观点只有通过巧妙地运用和实践,才能真正发挥出其价值。也就是说,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好的结果。
“一世行来得既终”强调了坚持到底的重要性。一世是指一生、一辈子,行来是指实践、推行,得既终是指最终得到了结果、收获。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坚持不懈地实践、推行自己的理念和目标,才能最终取得好的结果、收获。
总的来说,这首七言排律围绕“如何做人处世”这一主题展开论述,阐述了做人要脚踏实地、真诚待人、换位思考、有教养有智慧、谨慎小心等方面的道理。这种类型的诗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被用来教育和激励人们成为有品德、有担当的人。
最高贵的修养:勿谈人短,莫矜己长
曾看过一个关于毕加索的故事,颇有感触。毕加索成名后,有很多不出名的画家,都竞相模仿他的画作。这些画作以假乱真,严重影响了他的声誉。有次,一个学生对他说:“市面上有许多您的假画,您出面制止一下吧。”毕加索却说,为什么要制止?画假画的人,通常都很穷,我们应该给予理解和宽容。
想起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在人类心灵的花园中,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是人的教养。”有教养的人,无论面对谁,都会存一分善意,予一分温暖。正所谓,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最高贵的教养,其实就是推己及人的体谅,和发自内心的善良。
1、勿以己之长而盖人
唐肃宗时期,担任尚书右丞的王维,精通书画和音律。有一次,朝廷准备祭祀天地,肃宗便让王维创作一首曲子。王维接旨后,却随意创作了一首,过了几天才呈献给肃宗。肃宗听完此曲后,大失所望,便下旨改由宫廷乐官创作。事后,肃宗单独召见王维,直截了当地问:世人都说你音乐造诣很深,这首曲子却平庸至极,莫非你故意敷衍朕?王维慌忙解释说:若我的曲子侥幸超过乐官,陛下肯定不会再重用他们,所以我怎敢压过他们呢?肃宗这才恍然大悟,并叹服王维的为人。
作家安东尼说:“所谓高贵,从来不是靠压低别人来垫高自己,而是放低自己,以成全他人。”
真正有教养的人,永远不会拿自己的长处,试图去盖过别人。
1947年3月,戏曲家程砚秋来到上海,宣布了在沪首场演出的时间。恰巧那天,也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公演的日子。在当时戏曲界,两人算是同日“打擂台”了。然而梅兰芳得知此事后,却主动选择推迟自己的演出日期。
有朋友非常不解,就问他:以您的实力、地位,那天肯定能轻松盖过程砚秋,为何要让他呢?梅兰芳笑了笑说,程老板来上海的首次演出,肯定要搏个开门红,咱不要抢风头。
由于梅兰芳主动改期,程砚秋当日的演出大获成功。后来程砚秋知道此事后,既感激又钦佩,还主动拜梅兰芳为师。
《朱子语类》里说: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越是高贵的人,越是能够俯身屈己,把自己看得很轻,把他人看得很重。他们从不恃才傲物,去争名夺利,相反却愿做陪衬,把别人托举到更高的位置。这是一种不显摆的品格,也是一种不争不抢的厚道。
舍己利人,甘当绿叶,而不在意自己的得失,这才是一个人修养的体现。
2、勿以己之善而形人
所谓“形人”,就是与人比较的意思。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说善良不能比较?底下有个高赞回答:如果善良可以比较,那么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善行作为尺度,去要求他人,最终只能导致恶行。
《思维与智慧》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批法国建筑师援助非洲国家马里,帮助他们建设桥梁工程。到了年底,按计划这些工程师就要撤回国内。在回国前的答谢宴上,有个叫保罗的建筑师,却当众表态:“我决定留下来继续帮助马里人民,直至尼塞尔大桥全线竣工!”他的话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在场所有人的目光,也都顺势看向了其他建筑师。无奈之下,其他建筑师,也只好纷纷跟进表态。
宴会后,队长哈森找到保罗,批评他说:
“你的助人心情可以理解,可你当众申明留下,却让大家很被动。”保罗回答说:“哈森队长,你要知道大桥不通,两河沿岸的百姓多么可怜,我只是想继续做善事,大家也应该这样做。”哈森听后,更加生气了,他说:我们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比如杰克,他的妻子身患疾病,孩子没人照料,他必须回去。
再比如汉姆,他的父亲刚刚去世,母亲独居在家,也必须回去。你可以做善事,却不应该借善良之名绑架他人,这是在作恶。听了这番话,保罗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羞愧地低下了头。
苏格拉底说过这样一句话:“无知即无德,故而无知的善并非真善,无知的人是没有资格行善的。”
很多自认为善良的人,向来不会深思,只希望别人按照他的标准行善,结果往往好心办成坏事。
善良,需要具备足够的同理心,也离不开一定的分寸感。人最难得的教养,就是不拿善良作比较,不将自己的意图强加给他人。
3、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
1925年,沈从文怀着作家梦,只身到北京闯荡。由于他出身乡土,也没怎么上过学,北京出身的大部分文人都看不起他,甚至排斥他。很多文学报刊,都将沈从文的小说拒之门外。
有一次,沈从文试着将自己的小说投给《语丝》。
初审编辑看到是沈从文,都写上不予通过的评语。
最后稿子来到主编林语堂手中,林语堂看后,觉得小说虽然不算上佳,但文字充满灵气,可以看出作者很有潜力。
他稍一打听,得知沈从文始终得不到发表机会后,便力排众议,通过了他的稿子。
此后,林语堂对沈从文大开方便之门,一连推出他的多篇作品,帮助沈从文在文学界站稳了跟脚。
对于林语堂的照顾与提携,沈从文感激涕零,终生将其视为恩人。
作家曹文轩说:“世界上最有力量的物质不是重与刚,而恰恰是柔软。”
这个柔软,就在于不因为自己的出身、能力而生出优越感,而是用更加平和理性的方式,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李开复在微软担任副总裁时,有个下属叫琼斯。
多年来,琼斯一直在中层挣扎。这一年微软又举行了晋升考核会议,而李开复任评审委员会主席。当琼斯做了述职报告后,底下的评审委员们,仗着专业能力强,纷纷提出各种刁钻的问题。不善言辞的琼斯,被问得哑口无言。正当他绝望时,李开复却说:琼斯是实干型的人才,并在公司任职多年,应该给他个机会。因为这句话,琼斯最终获得晋升。
而李开复的解围之举,也让他受到了包括琼斯在内的所有下属们的敬爱。
作家苏芒说:“教养,不是单薄的客套性礼节,它来源于学识,但又高于学识。”
一个人深到骨子里的修养,是不以身贵而贱人,不拿自己的才能去为难别人。
古人云,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越有教养的人,越会把别人放在心上,总是多替别人考虑,多给别人方便。
结语:美国作家亨利·比彻有句名言:“衡量一个人高贵还是低贱,要看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而不是看他有多少财富。”
真正的高贵,不是靠物质堆砌的。拥有根植内心的修养,为人着想的善良,才能由内而外散发出优雅和贵气。学会放低姿态,少点苛责多点体谅,少点刁难多点成全。
202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