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诗人元稹在怀念老友时,慨叹「老去心情随日减,远来书信隔年间」。
八百多年前,词人李清照在作别姊妹时,嘱咐「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四十多年前,木心先生在《从前慢》中,写下「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 爱一个人」,唤醒了许多在城市快节奏生活的年轻人心底里,最朴素、安宁、浪漫的因子。
你有多久没静下心来看完一本纸质书?
你有多久没专注下来提笔写成一篇文?
不是我们没有时间,而是这个互联网时代,充斥着太多的诱惑。
仿佛自从离开校园,提笔写字的仪式感,就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丢弃。
仿佛当年给自己暗恋的对象写情书时的羞涩,也随着时间模糊了心跳的感觉。
时间都去了哪里?
满屏爆米花式的综艺娱乐节目,极尽恶搞、抄袭之风,荧幕前的我们在消耗时间的同时,并不能额外获取更多提升自我涵养的东西。
2016年12月31日,黑龙江卫视推出国内首档书信朗读节目——《见字如面》。
节目首播之后,观众一片好评——
“2017开年看得最有生活文艺气息的综艺”
“不浮夸、不谄媚,只念真情、表真意”
“没什么套路,就那样读信,多好”
……
就是这么一档不花俏的节目,没有华丽的包装,没有夺人眼球的噱头,只专注于读信本身。
《见字如面》的播出,是荧幕上难得的一股“综艺清流”,而制作方也深刻地意识到——
书信在走向消亡,可是书信里所承载的文化不应该被消亡,他们应该被转到电子媒体上来,《见字如面》就在做这件事。
半年之后,《见字如面》同名实体书正式出版了!
该书由《见字如面》的总导演关正文主编,书内收录了《见字如面》第一季朗诵的76封信件,这些信件的主人公横贯古今,既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又有国画院士黄永玉;既有秦国横扫六合军的黑夫和惊,又有民国才女作家萧红……他们以朋友、夫妻、亲人的不同身份,各自书写着对收信之人至情至深的问候。
如果说综艺节目里有明星声情并茂地朗诵书信,第二现场还有主持人和文化专家坐镇,解读每封书信背后的故事,那么实体书展现的内容,明显弱于影视的呈现,除了简单介绍各个写信人的生平外,另附一些简单的插画,而留给每个读者自我思考的空间,也更大了些。
原综艺节目,我是一期不落地看了。在《见字如面》的舞台上,汇集老中青三代戏骨,所有人都是原声朗读,亮相的林更新、归亚蕾、张国立、王耀庆、蒋勤勤、何冰、张涵予等,给观众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而那些历史人物笔下的书信文字,经由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朗读,也似乎拥有了立体的灵魂。
同名书的出现,让大众的视野,再次聚焦渐渐被时光染上了褪色印记的书信。
从书信到光影再到纸上文字,《见字如面》一次次通过不同的线上线下渠道,使书信走进人们的视野,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一直觉得,书信是一个很私人化的物件,不必讲究字词的华丽工整,最重要的是一个“真”字:将内心的真情实感化为笔下的文字,传递给收信之人,那么写信之于你我的目的,也就达成了。
每封书信的背后,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书信往来之人特定的关系。
如今,很少有人再去做写信这件事了,不过有些东西,哪怕网络通讯再先进,也替代不了传统书信特有的魅力,比如笔尖划过书信的质感、比如将一颗真心化为纸上流动的文字……这些体验妙不可言,且无以复制。
百味人生,云集在一册厚厚的书卷里,见字如面,见字如心。
没有鸿雁飞书的今天,愿书信以它的“慢生活”和“慢态度”,帮我们抵达未完成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