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给女儿买了一套《查理九世》。女儿放学后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一口气读了好几本儿。第二天上学的时候她自己带了一本。还给同学带了一本。
放学的时候,她把书拿给同学。同学的妈妈问:“这是什么呀?”我说:“这是我刚给她买的书,她觉得好看,想借给你家孩子看看。”那个孩子还没说话,妈妈就冲着孩子说:“你看得了吗!上回借的那本还没看呢!”孩子默不作声。我对妈妈说:“还没开始看呢,怎么就说看不了呢。你应该多鼓励孩子啊!”
其实很多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平时有意无意的言行是在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等孩子长大一些,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孩子不自信,做事情又不积极的时候,就向周围的人或者专家寻求帮助。能这么做的父母这还是不错的。有的父母干脆更严厉的批评和教育孩子,牢骚抱怨。而这不仅没能让事情好转,反而又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很多年以前,有个朋友讲了一个故事。我现在都还记忆犹新。那时他们儿子八岁,上小学二年级。语文书上有一篇课文叫《我不是最弱小的》。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家人出去玩,意外的遇到大雨。妈妈把雨衣递给哥哥,哥哥又把雨衣递给了妹妹。妹妹问为什么,妈妈说:“因为你是最弱小的。”小女孩看旁边的蔷薇花,用雨衣帮它们挡雨。然后问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妈妈说:“能保护更弱小的。你是个勇敢的孩子啦!”
她八岁的儿子读完课文,爸爸听见了就说:“在咱们家你就是最弱小的。”儿子听了生气地说:“我不是最弱小的。”爸爸反问:“你不是最弱小的,谁是最弱小的?”儿子说:“反正我不是最弱小的。”爸爸又说:“在咱们家你最小,你就是最弱小的!”儿子无话可说, 可是能看到他无言的愤怒。
我想那个爸爸的本意,或许是想表达儿子是最弱小最需要保护的。而他却只说最弱小,没有表达到需要保护。这一点损害到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无论年龄大小,都不希望自己被认为是最弱小的。都希望感觉到自信和有力量。这本来是件很值得鼓励的事情。就像课文中的妈妈鼓励小女孩一样。其实爸爸完全可以鼓励男孩:“是啊!你平实能帮妈妈干活。爸爸不在家的时候,还能保护妈妈。你可是咱家的小男子汉啊!”我相信结果会大不相同。
其实,女儿同学的妈妈也完全可以说类似的话:“哇!你同学已经看完了,觉得挺好的。你也拿回家赶紧看看吧。看完之后你们还可以交流一下想法呢。”我相信孩子的反应会更积极。对他阅读习惯的培养也更有帮助。
事实上,作为父母你完全可以利用任何一件事情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当然,你也可以打击到孩子的自信心。许多父母没有意识到,也很难改变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模式。所以长期以来无数件类似的小事过后,孩子就会变得自信或者不自信了。孩子自信或者不自信完全取决于你选择做孩子的“提升机”还是“打压机”。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你想好了吗,以后你要做孩子的“打压机”还是“提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