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一场葬礼,死者是我的本家,辈分上仅比我大一辈,我该叫她大娘,但年龄上她要比我大两辈——她享年97,当为喜丧。
我发现,喜丧一词也可以作为泛指,即并非只有高寿而终者的葬礼才有“喜色”,几乎可以说,所有的中国式葬礼都透着“喜色”。
首先说,农村的葬礼比婚礼热闹多了。对,是热闹。婚礼只有一天,葬礼却要三天。算上葬礼的夜晚也有仪式要做,而婚礼有众多亲友参加的程式,其实只有早上到中午这几个小时,一天都不到,两者的热闹程度相差就更大。
再者,婚礼可以借口不去,不要紧,葬礼该去不去则为失礼。所以比参加人数,也是葬礼胜。还有,葬礼的程式比婚礼复杂得多。所以,葬礼的热闹程度堪称民间礼仪之最。
但至此,我还没有解释为何说葬礼是一种热闹,透着“喜色”。其实不用解释,参加过葬礼的都知道,死亡真的是“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更何况,我长大了才发现,亲戚的悲也很少是深悲,特别是对年老而终的,悲多是做做样子。于是,悲沉下去,热闹浮上来。
农村自从取消公社和生产队,把生产单位降为家庭,家庭之间的链接就越来越少,即使是亲戚之间。虽然行政上还有村级组织,但它并不“组织”什么,各家各户一年到头都是各行其是,上20人的公共生活几乎为零。
没有,不等于没有需求。能聚起上百人的婚丧嫁娶之事,就成为农村最大最普遍的公共生活方式平台。平时不相见又有远远近近关系的人都在此间同时露面。所以往葬礼周边看去,净是握手致意的人,谈笑风生的人。如果是老外见了,定会觉得,这哪是葬礼,这分明是个大爬梯,是死者亲友高峰论坛。
网上那些在葬礼上跳脱衣舞的小视频,很多人看了皱眉甚而咒骂,我看没必要。脱衣舞不过是原有丧葬文化的自然延展,逻辑上和正统一点也不冲突。虚伪和荒诞本来就在,脱衣舞不过是把它们加重了、挑破了而已。
我说这些没有批判的意思。看淡生死,娱乐生死。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