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可以定义为源于个体自身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
2013年11月19日铭刻在内心的时刻……每年这时间家人们都会不约而同从各自的居住城市回到老家西安祭奠父亲……这是一个哀掉、纪念和相聚的日子。就在父亲离去的那段时间情景中,家人们悲痛的反应相同,每个人的行为反应方式但不一样:母亲变得沉默、老大愧疚酗酒、老二愤怒唠叨、老三焦虑失眠、老四独处反思……戈登.奥尔波特说:“人的鲜明特征是他独有的。过去不会有、将来也不会有一个人和一个人一摸一样。”
随着时间环境同是一家人同处一个事件在三年后的行为反应方式:母亲从失去老伴的悲痛中慢慢走出来,老大将母亲接到自己城市的家中赡养补偿内心的某部分缺失、老二从抑郁中走出转移注意力去给女儿看孩子、老三夫妻去国外陪女儿、老四继续工作忙碌家庭生活。这就是各自性格上的稳定性,内心变化发生的情绪、动机、认知过程。当然,在阅读学习我了解这些过程中,有些是所有人共有的。每个人体验情绪时都有相似的感受,因个体差异相互作用,个人的性格又起着决定性作用。
书中解释了人格的六个流派是从理论开始:精神分析流派、特质流派、生物学流派、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认知流派。任何一种主要的人格理论都来自这六个流派之一,每个流派都查明并验证了对稳定人格类型和个人内心过程的每一个重要方面,书中打了个比喻盲人摸象,只是部分适用于人格的不同流派,每个流派都做出了一种合理、彼此相融的解释——但是也有解释完全不相容的。因此,在这一领域从事研究的人们会根据他们接受那种解释,而把自己划归到这一或那一流排。更有意义的一句话:每个流派都是帮助我们理解“我是谁”这一问题上提供了有价值的东西。
例如:哀伤,每个人都经历过丧亲,较长时间的哀伤都会有心境、兴趣和精力的变化,甚至有些人更容易抑郁走不出内心阴影。在心理学方面解释,精神分析理论对哀伤是一种转向内心的悲痛,处于悲痛中的人有一种无意识的失落和恐惧感,例如:他们可能会追随或情绪失控,也有敌意和愤怒感,甚至会做出过激伤害自己或他人行为。但是一个正常人就不会有这种感觉。精神分析理论解释,这时一种无意识水平表现、特质流派理论专家重在查明哪些人容易抑郁、生物流派(遗传倾向)、人本主义流派(无条件接纳自己)、行为主义/社会学习(学习经验)、认知流派(理解和加工信息)等等……在书中有关两个实例,攻击和抑郁详细解释,其目的告诉我们不必把自己划归为同一个人格流派,虽然偶尔会有意见分歧,但是可以把六个流派看做一个互相补充的模型来理解人类的人格。
最后本章内容简略了解一个人所处的文化背景所影响人格的发展,个体文化和集体文化间差别,西欧国家和美国内个体主义文化强调个人的需要和成就,倾向于把自己看作独立独特的人。集体主义文化倾向于归属群体合作兴趣从中获得满足…… 阅读中很浅的理解到这些,若有不妥之处老师和伙伴们指导我会及时修整学习,后面章节将更好理解学习人格理论,怎样实际生活应用、怎样进行人格评价。
———引用卡尔.容格的这句话:“任何一个旁人对我们的理解都胜过我们自己对自己的理解。”
所以小伙伴们,你愿意借我一面镜子帮我照见我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吗?感谢续红老师搭建的读书平台!感谢伙伴们真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