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坚持读一本小书。那些年,我坚持读一本大书。
八周岁那年秋天,妈妈把我送进学校,从此开始了我漫长的求学生涯。第一次从老师手里接过崭新的课本,顿时被沁人心脾的书香陶醉,依然记得老师每教一篇课文,我总是要把它背下来,恨不得把字都装进脑子里,记住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然后工工整整地抄写在田字格里,每次得到老师批一个红红的大大的5分,就高兴的我如获至宝,到处炫耀,还把每一次的五分都积累起来,和父母交换零花钱。
我保持着高度的学习兴趣,一直到五年级,我们班开始有小说暗中漂流。文字对我有种天生的魔力,我开始饥不择食的窃读那些各种各样的小说,因为是借来的,别人在下课看,我只能在上课看,别人在白天看,我只能在晚上看。记不清多少次因看小说被老师批评,也记不清多少次因看小说忘了回家吃饭被母亲找到学校,骂我没心眼。小说是把双刃剑,一是给我积累了丰富的文学知识,是我的语文成绩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二是因为我的痴迷,耽误了数学成绩,导致了语文数学的严重偏科。记得有一次,我拿了两个第一回家,语文的正数第一和数学的倒数第一,母亲不知道该如何去数落我。母女相对无言之时,数学老师家访进了门,母亲把我赶出了家门,我也不敢躲在门外偷听。老师走后,我悄悄地潜回家,正想弄明白她们说了些什么,却见母亲一个人坐在堂屋里黯然神伤,母亲落寞的样子触动了我,我仿佛看到了数学课堂上那个为了看小说不管不顾的我错得有多离谱。
从那一刻起,生活这本大书告诉我,生活不能只为了自己的兴趣,还有很多的你不愿意,但是需要你承担起来。小学毕业前的恍然大悟,是我埋头攻克数学难题,因为基础依然在,毕业考试虽然没有名列前茅,但也顺利进入了初中。
那些年,我依然坚持读那些小书。那些年,我依然坚持读那些大书。
进入中学以后,科目开始变得多起来,那一本一本的小书开始充斥了我的青春。和很多女生一样,我讨厌理科的数理化,喜欢极了语文英语。但小学里的经验告诉我,任何一个科目都不可落下。驾轻就熟学习语文英语的同时,一直不肯放松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虽然不是兴趣使然。但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初中三年,我广泛地阅读了很多的文学丛书,一期期的文学期刊,青年文摘,读者,意林,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使得我的作文水平渐渐有了文学基础。一本本的大部头小说,让我的眼界变宽,思想丰厚。
生活,教会我用心去触摸社会的神经,教会我总结跌倒后的伤痛,教会我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来。
那些年,我开始教一本本小书。那些年,我依然坚持读那些大书。
那一年,我登上讲台,开始和学生打交道。一本本教材,成为了我和孩子们中间的一座桥梁。一本本教材,丈量着每一个学期的长度,一张张试卷,测试着每一个孩子的心智。一本本小书,把我从一个青年教师历练成一个有自己教学风格的老师,一本本小书, 染青丝变白发,在额头眼角雕刻出一道道皱纹。然而,我真真的发现,教材只是我教学生活的一部分,学生才是我生活中的一个大部头。人常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届届的学生走进校门,走进班级,共同走过一段生命中的岁月,是缘分,更是命运。记得刚毕业时,每每被调皮的学生气的暗暗落泪,却仍然会落泪后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学生。更记得,嘱咐孩子多读书,向孩子们推荐书目,却被孩子质问,老师,你是否读过你说的这些书?你能否背出里面的精彩片段?问得我面红耳赤,脸热心跳,回来再挑灯夜战,免得被问得瞠目结舌。
学生这本大书,我一直在读,却一直也读不通,甚至知之甚少。但一个道理却显而易见,学生是社会性的人,他们会感恩,会回报,所以,面对孩子,我更愿意无条件的付出,哪怕换回的是丝丝白发、条条鱼尾纹。
这些年,我依然坚持读一本本小书,这些年,我依然坚持读那些大书。
做一个爱读书的女人,读书,读生活,读每一个日出日落的光阴,读每一段四季轮回的人生。任庭前花开花落,看天边云卷云舒,弱水三千,只为书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