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学习,我什么也不让孩子做,可他的成绩还是不好!
生活中,不乏家长朋友这样抱怨。不少家长和老师认为孩子在教科书前坐得越久,他的成绩就越好!以至于不少孩子也认为自己成绩不好是因为功夫不够,笨鸟必须先飞!于是,“起五更,睡半夜”的三方共识就这样达成了。
学习是一种劳动,而且是一种绝对不轻松的劳动。在勤奋学习的前提下,一个孩子在学校上完十数堂课程,回到家里还要连续几个小时的练习。长此以往,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让人精疲力竭甚至倍感绝望。特别是,经过小学和初中这样的“压榨”后,孩子们会对未来的高中生活悲观。他们觉得学习太吃力了!
学习过程被简单粗暴化。孩子们只剩下了学习,却没有了智力活动。他们可能会对学习很抱有消极冷淡甚至漠不关心的态度。这种态度下,一部分孩子会通过识记、背诵来应付家长和老师;一部分则会对考试成绩乃至整个生活都显得麻木不仁。他们对老师的提问甚至家长的训斥都无动于衷,没有丝毫的不安。
我们不能把孩子的所有时间都占用,应该给他们留下足够多的自由时间。
今天的孩子接触到的知识要比以往丰富许多。很多孩子学龄前就开始学习各种艺体特长,刚入学就能背诵很多诗词和英语单词。然而,一些孩子知识储备越来越多,学习却没因此变得轻松,反而是越来越艰难。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部分孩子对新知识掌握靠的是机械识记。他们的识记只是单纯的复制粘贴。新知识不能和旧知识联系、巩固、深化和融合。对此,我们必须减少无用的重复与背诵,鼓励他们边学习边思考。思考的本质就是知识的运用!孩子掌握知识时运用它们,又在运用知识时掌握他们。知识才能变成学习的工具。老师们常说的“我不怕你不会,就怕你不思考”就是这个理。
高学段时,再试图把第二部分孩子拉回课桌是困难的。家庭和学校给予的压力让他们对一切都感到厌烦。帮他们找到网络游戏、抖音之外的刺激点同样困难。那么,与其用各种补习班把他们的日程塞满,倒不如用其他脑力劳动把他的思想塞满。“磨刀不费砍材功”,对于这些孩子,家长要舍得多给他们一些自由时间。在这些时间里,可以带他们去参加课外活动或者是野外劳动。尤其是要引导他们根据爱好和求知欲去阅读。
如果你的孩子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读,那他八成是不能读好书的。生活中2/3的阅读应该让孩子们用在无压力的课外阅读上。这既能帮助孩子完成自我教育,也能激活他们的思维。实践证明,优秀的阅读能力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
“得阅读者得天下”。阅读是思维借以航行的帆,更是鼓帆前进的风。通过阅读,孩子们随意记诵和思考获得的知识越多,记忆和理解教科书时就越容易。
见过江海,方能懂得一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