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必须集,供人与人之间物品的交换。每个地方必有固定的赶集日,有的是逢每月的1、7、11、17、21、27日,有的地方是每月的2、4、6、12、14、16、22、24、26,每逢集日,街上络绎不绝的人群,往返于有限的道路之间寻找自己的心仪之物。
集市曾经承载了我们美好的梦想
逢赶集,便会哈巴狗一般的围在大人身边,要去集上,去集上买好吃的、买新衣服。有次赶集遇上下雨,雨停后赶回家,五岁的弟弟正在扫院子里地上堆积的雨水,待我们进屋子试穿新衣服出来,人家立马钻进被窝呜呜大哭起来,一群人相互询问才明白“你们连根mao都不给我带”,老爸纳闷“大热天带啥帽子”,解释了半天,原来是连根毛也没给人家带。小孩子才会争吃喝的年代,以后每次赶集,先给弟弟买一瓶王屋山(类似于果啤),算是满足人家的心愿,边走边喝,再无其他要求了。
赶集,承载着一家人的梦想
一家人的吃喝拉撒,全靠集市上换,男的忙着往家里耙钱,女的负责统筹安排,集就是其中顶重要的一个环节。我的小学同学-丹,姊妹兄弟四个,她排老三,正是爹不疼妈不爱的排名,正好她对学习也是一窍不通,常拿我们班第一,不过是倒着数的那个。家里娃多,吃饭的、上学念书的,爹妈倍感亚历山大,于是在即将过年前,丹丹妈妈不带商量余地的通知丹丹退学吧,家里没钱了,反正她也念不进去,正好节约负担,省下的书杂费可以给家里过年置办点年货了。不曾想,丹丹妈带着仅有的一百元去赶集时,被亲爱的小偷盯上了,不知不觉间刀片划破了丹丹妈的衣服口袋,钱悄无声息的就没了,丹丹妈那个气那个悔呀,我娃的学费最后奉献给了贼。最终年货也没办,丹丹的小学四年级下学期也没有在继续,现如今丹丹已是三个大胖小子的母亲,家里穷的叮当响,时常需要娘家人救济,毕竟再穷不能穷孩子。
超市的开通改变了年轻人对赶集的习惯
小商小贩,讨价还价;接踵摩肩的人群,转来转去,好没意思;后来我11岁时,因为家里人太忙,我不得不自己去集上给全家人采购衣服、鞋子和生活用品,起初时常被忽悠,就比如说买花椒,老爷爷一脸真诚的对我说:小闺女儿,俺自家树上摘的,绝对放心吧,等我回家后经过老妈的一番检验,花椒的籽多于壳……。更多时候是和老妈意见不合,就那么两条街,转来转去,转不完,索性我们即使去逛街也是兵分两路,绝不搭伴。大型连锁超市的开通弥补了我对赶集的所有不满,无需挨个询价、无需担心却斤少两、无需跑来跑去,一站式购齐所有的东西。从此,可以天天逛超市,却不再对赶集抱有定点兴趣。
物品的交换构成了年轻一代新的市集
经木蕊蕊的介绍,赶上了美院毕业生的二手市集,出售毕业离线之前的物品,书籍、办公用品、衣物、生活用品、交通工具等,价格不贵,价格特别实惠。只是没有多少我们合我们胃口的书籍,现在的娃们看书的太少了;倒是大妈成群结队来淘宝,反正便宜,捡到的都是宝。木蕊蕊淘了调颜料用的盘子和写书法用的毛毡,我淘了兵马俑的杯垫和运动背包,这样的物品交换,还蛮有意思的,把自己不用的物品交换给需要的人,还可以留下美好的大学回忆。
有意思,以后我们可以办一期书籍✘市集,通过书的交换和有缘的人产生交际,多么美妙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