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NHK电视台记者采访合集——《无缘社会》,内容就像书名一样,讲的是一些渐渐与社会失去关联的人的命运。其中有一个概念“无缘死”——孑然一身悄然死去之后无人认领遗体的死亡。这个概念听上去令人既害怕又心酸。
他们中有一生未婚的人、去大城市工作逐渐与家庭失去联系的人、退休后失去最后一层与同事联结的人……这些人有不同的遭遇,但最终都面临同样的问题:自己一个人孤独的死去,且极有可能死了都没人发现,最后成了无人认领的遗体。这里的无缘大意就是失去了与社会的关联。
读的时候感触蛮深的,害怕这些人的际遇将来也会上演在自己身上。现在我一个人住,蛮舒服的,我不用顾忌别人的感受,也不用担心被别人打扰到,这是没毕业之前的我的一个愿望。但无论我多么喜欢独处我也同样还是会想要陪伴,并且年岁渐长后孤独感会更加的强烈,有人作伴可能是减轻孤独感最有用的方式。
因此读的时候代入感非常的强烈。仔细回想,我现在主要的交流就是上班时候与同事的交流,下班后自己一个人待着,与社会的连接就会被弱化很多。想得更长远一点,退休后如果还是自己一个人住,那交流的机会将会大幅减少,那时候又该怎么去与他人连接减轻孤独感呢。
现在的我们仅靠一部智能手机就能足不出户的完成绝大部分事情,最基本的需求通过网络都能被满足,这是一个任何人不与别人交往也可轻易地独自生活下去的时代。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了,很多时候我们都更愿意在网上聊天,通过冰冷的文字传达信息,与人面对面畅快聊天的时间越来越少,即使见面了也会被手机捆绑。
《十三邀》有一期邀请到了人类学家项彪老师,那一集节目里项彪讲到了“附近的消失”。就是当下社会中人们对他的周边世界没有一个沉浸进去、形成一个叙述的愿望或能力。整个社会有一种“消灭附近”的整体趋势,人们只关心自己极其私密的小世界,以及极其宏观的大格局,以至于“附近”这一中间概念消失了。
我的理解就是我们宁愿花更多的时间去关注一些距我们很远、与我们几乎没有关系的事和人,也不愿多留意身边人的情况。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越来越微弱,现在的我们好像更愿意去信任那些由复杂的技术构造出来的系统,这是本末倒置吗,我也不知道。
我自己的切身感受是无论信息传达多么方便快捷,我们都还是需要与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因为即时的表情和语调是文字和通话永远传达不了的。视频让我觉得人是平面的,缺乏立体感,并且不知道为什么视频的时候我总会有一种别扭的感觉,因此视频不会让我有聊天的畅快感。
这次疫情由于长时间的待在家中,且很多时候是自己一个人在家,某些时候我就会特别想要跟人打电话,想要听到别人的声音,即使那个人跟我说一堆琐碎无聊的事情我也愿意去听,这样会让我感受到生活的气息,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想要与他人建立关联的体现。当然能见面聊是最好的,与人相处交流虽然有时显得复杂麻烦,但很多时候快乐也源于此。
无论亲人还是朋友,时间久了不联系,关联都会被淡化掉,最终可能只剩虚无的网络是你与社会连接的端口,而这种通过网络的联结相对来说又是最不可靠的。人,绝不是仅靠自己生存着的。这就是说,人,只有意识到自己在“关联”中的存在与角色,才能够生存下去。重要的是,要有不可或缺的人,要有不可或缺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