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好朋友问我,如何懂女人?请问,我不是女人,我怎么知道?
这位朋友在与两位异性的沟通中遇到了障碍,于是向我们讨论组内的大师请教:女人,究竟如何能懂?
当今社会,性别差异化越来越弱,思想年龄差异越来越淡。“女汉子”、“巨婴”、“小学生”等词语的出现层出不穷。人们口中的“如何懂女人”,此处的“女人”应指的是“女性思维”。
男性思维-理性;女性思维-感性。其实每个人身上都存在感性和理性思维,性别不同,感性和理性在头脑中的权重比也就不同。倘若一位男士非常感性,一位女士更加理性,那么就偏离了我们对男女的传统认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去懂他们呢?其实并不存在“读懂女人”一说,因为女人并不特殊。要说女人心思细腻,有的男人可能更细腻;要说女人爱美,有的男人更时尚。何来读懂女人?想懂得他人的心思,还需多思考,多交流,用心去理解他人的想法。
量化思维
人的思维=感性+理性
若将一个人的思维模式设定为十分,有的人感性8分、理性2分;有的人感性2分、理性8分;有的人感性、理性各5分。将其量化打分之后,我们就能对一个人有更清楚的认识。
拿驴友来举例:若是旅行中遇到8:2分偏感性的人,则可以把与对方交际的侧重点放在给对方的关心上,如言语上的照顾,出行时的照顾,让对方感到暖心。
若是遇到2:8分偏理性的人呢,可以将侧重点放在行程的安排上,做好可能发生紧急情况的应对措施,因为这种类型的人不太在乎言语上的安抚,更注重实际结果。
若是遇到5:5均衡的人时,则需综合以上两条对待,但千万要减少细致的力度。为何要减少细致的力度呢?打个比方:一次在餐桌上,我给A朋友夹菜,A朋友不断推脱,我坚持客套,可以明显感觉到A朋友因被重视而心情愉悦;我给B朋友夹菜,B朋友也是不断推脱,而我此次却不在坚持了,B朋友感受到了我的热情,却又没有受到持续的压力。因为A朋友是感性形,所以适当的多给予关心;B朋友是均衡型,我就给予各5分的待客之道,若是当时我继续坚持,那么他很可能产生厌烦的心理,古话常说的物极必反这个道理。
回头观察三例,并没有出现某种思维占10分的情况,为什么?来看前些年流行的各种浪漫求爱方式:校园楼下摆满蜡烛玫瑰,高楼之上张贴横幅宣誓等等,一经出现就迅速火遍各大新闻热帖。
而我实际了解到的现实情形是:并不是所有的女性都能够接受这种告白方式。我认识的一位女同学,在接到了此类的表白之后,不但没有热泪盈眶,反而是在围观群众的众目睽睽之下摔花离去,丝毫不给男生面子,最后只能尴尬收场。
评点一下,男生的表白方式浪漫感人,是一套感性值为十分的表白交流,女生为何不接受呢?答案是女生的思维方式并不是非常感性化,所以不接受这种形式的感动。还不如来一次二人畅聊,是不是更打动人心?表达方式适当,使人如沐春风。而这种十分的感性交流只适用于0:10的感性型女生。
类似的场景还有许多,也许就曾发生在你我身上:餐桌上,过度劝酒打架的;访友时,强行赠礼拒收的;交谈中,拍马屁遭冷眼相待的;平日里,强行邀约尴尬收场的......这些都是表达方式过度造成的。究其根本,还是在于对他人的认知有误,不懂他人心思。既然如此,何不在与他人的相处中加入量化的分值,用可见的数值让自己避免进入误区。
对人对事,乃人之惯性
有量化思维帮助我们认识,那么我们该如何量化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为人处世的方式,平日里细微的言行举止都能体现其思维本质,这就是思维惯性。
前阵子一位写作的战友告别了书坛,说没意义不愿意写,原计划每周一篇的文章总像完成任务一样,还经常拖延,最终选择全盘放弃。看得出该战友认为每周的学习与写作,干扰到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因为注重于感受而放弃了如此重要的提升自己的板块时间。选择享受,我给他打分4:6微感性型。一个人若是不思考将停滞不前,放弃的是学习与写作如此重要的板块,我给他的理智再减2分,给他标签上2:8的感性型人格。
这时再来理解他,套用上述所讲的方法来行动会更贴切他的心思。请注意,我用的词语是“贴切”而不是“符合”。我们是人而不是神,不会读心术,只有长期接触,仔细发现更多细微之处,才能更懂他人。
回头再总结今天的分享:
·不存在“懂女人”,男女都一样需要多了解
·量化思维,将观察量化,信息分类
·从细小之处,揣摩人性,捕捉思维
·人与人之间需要更多交流,相互迁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