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互联网时代还有什么意义?
ps:技巧在引用部分,没耐心的可看完,再回来看全文。
初中时代,算是我写作的开始,但那时候的写作也只是用一些用华丽的辞藻赞美一下四季,仅此而已。距离用文章完整的表达自己还差的十万八千里。
后来,由于那个传说中的“贝塔斯曼书友会”我开始接触韩寒的文章,觉得他批判教育实在太牛逼了,最牛逼的当然还是他竟然挂了7门课,而且给了我们不上数学课的理由。所以那时候喜欢他,也只是小孩子标新立异的心态而已。
毕竟在谈起最喜欢的作家时,我可以说声:
“切,金庸算什么,我喜欢的可是韩寒!”
从韩寒开始,我开始接触《新概念》,认识了《萌芽》,再接下来就看起了郭敬明的文章。郭的文章总有着许多美好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内心活动,这就给我特别多的想象空间,包括我现在身上偶尔透露出的忧郁气息,就是那时候埋下的种子。
因为觉得他写的那些话特别好,特别有意境,所以我就整段整段的抄。有些话到现在还记得,比如“他的眼睛忽然间就像北极星一样,让我瞬间失了明”类似这种文字。
结果抄着抄着就慢慢有了感觉,不知什么时候就在写一些周记的时候冒了出来,从此之后,写作风格就开始转变了,经常写一些自己也看不懂的话,但是在别人看来就是有那么点意思。现在回过头去看,我统称那种风格是“新概念萌芽风”。包括我初中写情书的风格也深受影响。
比如:
“我们恋爱吧!我想给你一段波澜不惊的爱情!”
所以,如果你实在不想去背的话。就去大段的抄录你喜欢的话,抄着抄着这些话的灵魂就会在你的笔下慢慢地出现。
台湾诚品书店的金牌文案李欣频在关于写文案的书里写道:“要写好文案不要去看别的文案,别的成品,你要去读诗,而且是大量的读!”现在想来,和我想表达的应该是差不多的意思吧。这是一种内化的力量,你看不到,但沉淀下来就会发现它的存在。
一开始可能不明显,但过些日子,你会发现,这些读过的诗,抄过的话,都会藏在你的气质里,终能流淌自你的笔尖。
而且写作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偏向意识流的产物。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在下一刻想起哪几句话
比如我忽然想起了简书小助手推送我文章中奥斯卡王尔德的一句话:
“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
“我们都会活在阴沟里,但总有人在仰望星空。”
看,文字就是有这样的力量,能穿越时空来撞击你的内心。
ps:关于写作的技巧准备出一个系列,喜欢的可以继续关注,尽量做到2天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