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付如初老师的书评课《如何读透一本书》

付如初老师是文学博士,是《经济观察报》观察家专栏的作者,是人民文学出版社青少年读物的编辑室主任,也是著名的青年评论家。这些我原本并不了解,是我听了付如初老师的《如何读透一本书》的音频课之后,在百度查到的个人简介。

人如其名,不知"如初"是付老师的真名,还是笔名。听完老师的12节课,再回过头来看老师的名字,便觉得名字真好。付老师的确怀有一颗对文学无比谦卑、敬畏、热爱的初心。

从去年10月重新拾对写作的兴趣,我听了很多课。这些课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唯有一件,是所有课,所有老师们都有共识的,那就是 - 阅读。要想写好文章,无非就是多写,多读,并无捷径。

于是我买了很多书,在重拾下笔的同时,也开始重拾阅读。可是花了好几天时间读完一本,就插回书架吗?总觉得可惜。就好像书架上那些儿时读的王朔、刘震云、苏童等等,其实我早就不记得他们具体说了些什么,有些甚至连作家的名字也都忘记了。现在再拿起来,真正就是一本陌生的新书。

我想,也许读完一本书,真的应该马上记录下来一些什么。我已经40多岁了,不可能奢望40岁之后的记忆力比儿时的还强吧。可是,该怎么记录吗?

我总在微信上被各种"在家读书也能变现", "写拆书稿月入几万不是梦" 之类的信息袭击。尽管我不信,可也总开始好奇,拆书稿到底是什么?书评又是什么?它们和读后感之间又有什么不同?

我就是在对书评的认知如此模糊和浅薄的状态下,找到付老师的课程的。她的主题的是书评。

我想说,听正统的、科班出生的这些老师、作家讲课,真的是种享受(这是相对于现在这个时代网络上各式各等的写作导师而言的,能当老师的人似乎太多了!课也似乎太多了!诚然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的小白来说,他们的经验也总能让我们获益,但是能让我感觉到听课是种享受的,并不多。另一门我有同样感觉,是南方周末邀请的几位作家带来的20节虚拟小说课。)

付老师的课,虽然是门书评课,却不仅让我在读后感的方向上获益,更让我在如何深入阅读、如何理解文学,这两个层次上,有了很大的收获。


1.我在读后感方向上的收获

(1)

原来写书评是件门槛比较高的事情,它不是拆书稿,也不是读后感。

拆书稿,是将一本书的精华部分加以提炼,方便读者在短时间内读懂其中的含义。应该是现在速食时代的一种产物。它的本质是尽量百分百传达原作者的精神,避免写作者的个人情感代入。

而书评恰恰相反,书评的本质是要提供现写作者的观点,是一种新的观点创作,它恰恰要避免大量引用原作者的文字,大量重复原作者的观点。

读后感,我个人的理解,它是一种低配版的书评。不是每个人都能写出书评,写出书评的佳作更是需要极强的读书阅历和理论高度。然而毕竟大众也需要有一个谈谈感想,评评好坏的出口,那么,这个出口就可以是读后感了。既然它只是个人的感受,别人也就可以不对它要求过高。观点立意不够高远也没关系,只要能触及自身,就可以了。

我想,听了这门课后,我要开始努力写的,就是读后感了。我希望对今后读的每一本书,都写一篇读后感。因为惟有真正地动笔,开始组织自己的语言,才能更好地读透一本书。(我通过写课程复盘,也已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因为上了这门课,写读后感时,我一定要朝书评的方向去努力。我要真实地表达(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不因为他是名作家就抬头仰视,也不因为他是新人作家,就处处怀疑。我要积极地,勇敢地,思辨性质地思考。对于怀疑之处,我不要仅仅提出怀疑,我还应该试图提出建设性的方向(虽然这可能只是我的自嗨)。

(2)

写读后感,一定也要像写书评一样,提炼出自己最想表达的观点,这个才是文章的价值,对原文的引用最好不超过自己总篇幅的30%,剩下的70%应该都是我的输出,而不是作者的。

付老师说,提炼有价值的观点的方法有:

基于生活体验,进行提炼;

基于时代环境,进行提炼

还可以跟名著,或者大众比较熟悉的图书进行对比,进行提炼;

跟作家有关系的作家进行对比,进行提炼。

我准备在写下一篇读后感时,就实践一下以上的方法。

(3)

关于如何表达,付老师说,要以不那么强势的,稍微从容一点的,涓涓细流一点的,以柔克刚的方式来表达。这是一种表达上的教养。

这句话給了我当头一棒。我开始意识到,我之前在文字上的直接了当、有什么说什么,明明心底知道别人看了可能会不悦,却又故意忽视的做法,其实可能是一种粗鲁。我竟然还把它错当作直抒胸臆的美德,来安慰自己内心其实能意识到的不安。

文如其人呐,文字后面折射出的,都是我们的为人。写文,到了最后,还是得先修心。

这在我们提出对作者的不同意见、提出怀疑的时候,尤为重要。我们是怀着幸灾乐祸的小人之心写的,还是怀着友好尊重、切磋进步、希望他将来越来越好之心写的,别人一定可以看出来。

我该自省,引过往为戒。当然,这不代表着我们不可以说真话。我们可以说真话,只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说,以一种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说,是需要在落笔前(或开口前)稍许权衡一下的。

的确,这不仅仅是写书评的问题,在写其它文章,乃至做人上,都当时刻警醒自己。


2.我在深入阅读方向上的收获

(1)

以往看书,统统都只看一遍,就以为是"看过","看完"了。而且,还会时常陷入一种书太多,来不及看的焦虑中,仿佛学问是以你读了几本书来丈量一下。这多可笑。明明是最浅显不过的道理,自己居然一直深陷沼泽,不得出。

付老师说,一本书要多读几遍,做到烂熟于心。她说这个是因为要为写书评做准备,然而于我听说,好像有一只手,把我立即从沼泽里拉了出来。

的确,一本书,只读一遍,看得出什么?无非就是看了个故事,看到了冲突,看到了人物,看到了作者最后留给你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向。这够吗?当然不够。

我想,我以后读书,读好的书,至少是要读3遍的。我打算从短篇小说开始实践起来。第1遍粗读,和以往一样,看它是否吸引我,看它是否是本好书;第2遍细读,留意并总结出故事的脉络、矛盾冲突的转折点、打动我的人物、场景描写、心理活动和其它细节、作者讲故事,塑造人物的方法,并且用笔记下来;第3遍,为写读后感做准备,对上面总结出的内容,多问自己为什么。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设计,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写,作者比我设想的好在哪里。

(2)

我对书有些洁癖。我不喜欢折书,更不喜欢在书上划线、写字。铅笔也不行。这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如果我的书被别人折了,划了,我是恨不得去重新买一本,放回书架的。我就喜欢它们每一页,洁白如新的样子。

付老师提倡用即时贴在书上做标记,在书前面的空白处简单标记某个人物、某个细节的页码,给书做摘抄,做笔记,并要珍惜自己看书时涌现的灵感,随时记录下来(可以记录在本子上)。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突破对书的洁癖,如果不行,我计划,每看一本书,就开一个文档,在文档上用打字做摘抄。在文档上记录喜欢的词语、段落;简要总结故事的脉络、矛盾冲突的转折点、人物小传、动人的细节、作者讲故事,塑造人物的别致方法;写下自己的灵感、疑问、思考。

(3)

以前我看别人的书评时,看到有那么多人老在里面写作者的生平、个人经历时,总不以为然,认为他们就好像在凑字数似的。

付老师说,只有对作者本人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更深刻地去理解他的文字,为什么是简朴的,为什么是华丽的;也才能体会他在小说中为什么这么塑造人物,人物为什么选择那样的年龄,那样的身份,那样的生活。

所以阅读一本书后,我还应该有一颗"八卦"之心,尽量地去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作者写这本书时的人生处境是什么,他写这本书时的年龄是什么,正跟什么样的人交往,也许一切都可能会对理解作者写这本书时的意图有用。

我不应该轻视这一点。这可能就是我原来的一种傲慢,以为看一本书,就看懂了一个人。其实,谈何容易?应该保有敬畏之心,才可能更主动地去了解更多,才可能会给真正"读透"增加一点点概率。


3.我在理解文学上的收获

(1)

付老师在课程中反复说:文学是人学,关注人是第一位的,倡导真善美是文学的不可动摇的第一标准。

初听到这句话,我也是大吃一惊的。我是一向讨厌那些正能量文。我觉得千篇一律、不触动人性、显浅、无聊。

我总偏好那些阴暗向的东西,以为看见了人性的幽暗就是真的好文学。听了付老师的课,我动摇了,开始怀疑自己对文学的理解了。我开始想,也许,在幽暗里的挣扎,在幽暗里对真善美不可得的遗憾才是那些作家写幽暗的真正原因,而我居然一直忽视了这重要的一点。

既要写出人类永恒的对真善美的渴求,又要写出真实的在阴暗里的沦落、挣扎。也许每个作家就是在以不同的比例调和着这两点,真善美的比例百分之百了,就成了我讨厌的正能量文;阴暗面的比例百分之百了,就成了发表不了的枪毙文;而在这两者之间,就是好文章诞生的区间了。大家,都应该在这片区间里努力!

(2)

付老师说,一个好的文学表达,有三个境界:可读、可感、可想。如果还能启发读者从文字想到生活,想到人生,甚至想不明白,那就是更高的第四个境界。

可读,就要求我们用尽量平易近人、朴实的语言去叙述,千万不要拽词。斯蒂芬.金在他的《写作这回事》建议过,你脑袋中出现的第一个词,就是对的词。我们要警惕自己用看似华丽、高级的词去代替那个最准确的词。准确是第一要务

可感,就是能让读者感同身受,能有共情,也就是代入感。也许这需要用各种环境描写,心理活动等等去铺陈。

可想,就是能让读者思考,不是直接了当地上一盘菜,告诉读者菜名和味道,应该让读者自己去品。

(3)

对于虚构作品的鉴赏,付老师说,关键要看它的想象力,它的代入感强不强,看他概括生活的能力,是否能用虚构的世界反映生活的本质,同时也要看它个性化的水平,是否有他独特的发现,能用独特的角度,展现世界的丰富性,和人性的复杂性。

对于非虚构类图书的鉴赏,付老师强调:

a.题材的稀缺性本身

b.作品本身的立意是否够高远,是否超越了个人经历,在个人之上,建立了一种对永恒的价值的追求,比如对人道主义,对真善美的追求

c.它所达到的历史和社会的效果, 是否着眼于未来

我一直知道好的文学,并不在于它美丽的辞藻,而在于它的内核 -- 主题表达。听过付老师的课后,从她的鉴赏标准上,我更深刻地理解到,我们写作时要努力去做什么。对于小说,我们不是100%去复原生活,也不是任意改造生活,原来小说的设计是一种对生活的提炼,目的是,经过提纯后,能更清楚地看到生活、人性的本质。因此,当我们取舍情节、取舍人物时,都应该问问自己,是否正在提炼?还是只是在填充?提炼完成后,又该问问自己,自己的提炼是否太骨感?会不会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和人性的复杂?也许,就是要在这种不断的推敲中,打磨的。

对于非虚构文章,我一直不敢于说题材的稀缺性这样的词。我虽然早就隐隐地体察到了,但是好像总有点引以为耻,以为写"猎奇"的事物比较低级。但是付老师却说,这是最基本的一个常识。看来我的感觉也并不是完全错的。不过,立意是否高远,是否有历史和社会的效果,是否着眼于未来,才是更重要的事,这些是我原来并没有那么深刻体悟到的。看来,这是今后的非虚构写作,要积极去努力的方向。

其实,对于虚构小说,也何尝不是呢?

(4)

对于纯文学,和类型文学,又或者网络上充斥的各种快餐文字,这些的界限到底在哪里?我其实听到过各种不同的解答,似乎它们也不是泾渭分明的。在纯文学纸媒越来越凋落的今天,不管我们喜不喜欢,其实都不自知地身处在一个快餐文字的世界中。

从小号称喜欢文学的我,也渐渐模糊了。

付老师在课里提到了"文学含量"这个词。她说文学含量是指,文学有没有通过想象,反映生活的本质。好的文学在经过对生活的提炼概括之后,能够让人获得对生活的新发现,对命运的新感悟。这种感悟和自己有关系,也和别人,和世界有关系。文学不止应该和生活同步、平行,而且应该对生活有所发现,对人性有所挖掘,这些才是文学应该有的大问题。

这样一来,我就忽然不模糊了。我意识到,是不是平时看那些顶着红点点,好像不按不行的公众号文,太多了?其实它们有多少含量呢?能引发你多少思考呢?俗话说,不以恶小而为之,那是不是也不要因为觉得它只花1分钟点开,就花了1分钟,又1分钟,又1分钟呢? 我是不是应该把这些分钟积聚起来,多看看像《收获》这样的高浓度文章呢?

(5)

付老师建议,深度阅读的第一步,要从读经典开始

读透一本书的第一步,是要从读一本书与现实和生活的关系开始,从读它的文学含量开始

这也就要求了我们,读书不是在读故事,不是在读跌宕起伏的情节,读书其实就是在思考,思考它和现实生活的关系,而我们却常常读完了一本书,忘记了这重要的一步。

而如果不能启发你进行思考的书,就不是一本好书。

以上,就是我三个大方向上的收获了。


此外,还有两点小小的补充。

(1)

打算开始练笔之后,我参加了365日记,我努力想要做到每天写1000个字。但是不出1个月,我就开始感觉到困难,这个困难在于,我不是永远都对既定的主题感兴趣,因而常常是硬憋的,为了写而写。虽然有时候,也会越写越来劲,但是这种因为不得不写而去开头的感觉,并不好,不愉悦。

付老师说,因为永远不要写自己没有感觉的内容

这句话解放了我。我打算放下日记,但是当然,并不代表停止练笔。大家都说,文字只有打动了自己,才能打动别人。对我来说,打不打动别人永远是第二位的,取悦自己、打动自己,才是永远的C位。

(2)

关于公开写作,之前无戒老师说过,一定要把写的文章公开,不能只把它放在自己的文档里。

付老师也说,也多听别人对你书评的意见,可以在发表前先给身边的人看看,了解一下别人有哪些不理解,你可以作出相应的修改。

我对公开写作是有一点抵触的。一是我觉得有些非虚构写作可能涉及隐私,二是一旦在任何网络地带公开了,以后就不能投稿了。所以我一直迟疑。

目前我的想法是,把读后感、课程复盘之类的,一些无关痛痒的文字,只要能公开的,就尽量在简书公开。确实,如果能被别人看到,能听到别人的反馈,对写作者而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271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275评论 2 38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151评论 0 336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50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53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59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24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80评论 0 25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26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78评论 2 32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61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63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40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26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6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72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91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