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老子
如果把快乐称为健康,不快乐称为生病,那么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或者是严重的生病状态中,每个人都渴望健康,但不容否认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处于病痛,我们正在生病,是因为没有做好我们本该做到的事,我们没有做到自我实现,没又做到该做的,我们削弱自身力量,所以才会生病
Tal Ben-Shahar博士在积极心理学的教学中引入这样两个模型
疾病模型:我治好病,就会变得健康
健康模型:我之所以病,是因为我生活不够健康
相同的问题,不同的只是你的态度,你在乎疾病还是健康,这就是一种心灵的选择
对于我们来说,多去想事物积极的一面,多去关注自己的美德和长处,专注于培养自己的积极心态,才会更快乐
最开始的自己
经历工作中的种种痛苦,或是艰难的经济压力,或是人生的重大抉择,或是朋友的离去和背叛,一路走来的风雨,伴随着是一路而来的压抑,人生就是凿石块,都在向着自己最期望的样子去行走,模仿,创新,大卫的杰作是因为作者在一块巨石中看到了大卫,一气呵成。
对于我们,凿去多余石块,也就是摆脱限制,阻碍或者是对失败的恐惧,这些东西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但如今却出现在了大多数人身上,要凿除削弱甚至甚至伤害我们的完美主义,凿除胜利的能力,因为我们可能害怕失败,可能对生命的一些东西感到内疚,这些都会反过来限制我们,也许甚至还要凿除两性关系中的限制,尤其是带来消极面的时候。
疑问引起改变
尽管改变很难,但如果真的没有改变的话,那这篇文章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在我看来,对信息和转变的探索,必须由一个问题开始,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一个人可以连续的发问,在过去的时间中,很多可以得到帮助的人却没有得到帮助,因为他们没有提出正确的问题,那么正确的问题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哈佛商学院 管理学教授Iohn carter研究了成功人士中格外成功的人的案例得出了两个结论
1.这些人都真正的相信自己,认为自己能够做的更好,他们更关心的是在这件事中的收获,有目标,有动力,始终秉持着”我会做到,我会成功“的信念,而强大的内心和坚毅的人格更是成功的推力。硅谷最有影响力的VC.Greylock,他们投资不像国内那么注重于数据,而是更多的看企业文化,看企业领导人的性格
2.这些人一直在问问题,问题的对象可以是老板,雇员,搭档,孩子,父母,朋友,他们一直处于好奇的状态,一直在寻找,有开放的心态,想要更加了解这个世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终身学习者“
这就是格外成功的人和成功的人的区别。
那么我们所做的改变又是什么?
培养出积极心态本质上是自我防御,不要直接专注于抑郁和焦虑,要培养积极性和个人优点,培育激情。改变终究要从疑问开始,可以试着问自己一下几个问题。
我人生中什么是有意义的?
我的目的是什么?
我为什么在这里?
我真正想做的的是什么?
对自己足够的思考就会发现,我们追求的不是避免痛苦,而是追求更多的快乐,使生活更有意义,更成功,更重要的是”我将成功“称之为”终极货币“,不要让自己处于”沉默的压抑“”舒适的麻木“
人性的局限
在心理学上普遍有两种观点,一是人性固有,人性贪婪,后天并不能改变什么;二是人性无局限,人性可以随意改变来适应环境。第一种观点更广为人接受,像卢梭,萧伯纳,德沃金。
所谓人性固有,即是接受缺陷和不好的一切,去完善,引导我们自己的本性。
剑桥-萨默维尔青年学习心理学开始于上世纪30年代,由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共同进行,从受危人群中选取了250人,在五年期的干预中,研究人员每两个月两次拜访他们,帮助他们处理家庭中的冲突,以及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满足他们一切需求。
原始数据出乎人的意料,干预组和正常组数据大致相同,甚至干扰组的犯罪率还要高于正常组,改变是困难的,即使在最为容易塑形的亲少年期。
以前总是想着要从内到外的打破自己,改变一切,现在觉得这其实是不愿意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拒绝本性导致次优表现,尤其是我们压抑一种自然现象时,那种现象只会更加强烈。有些事,我无法改变,但有些事我能而且应该去改变。
快乐程度受外界环境影响甚微,无论你处于兴奋喜悦还是抑郁痛苦,一段时间后,都会回到原来的快乐水平,基因在一定水平影响我们的快乐程度,但要相信内在的改变,改变我们的心境,改变我们对于世界的诠释以及我们的遭遇,成就,失败,重要的是我们选择领悟什么,精力集中焦点是什么,重要的是转变,而不是外部信息或外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