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跟大家聊聊两部电影。一个是是枝裕和导演的《步履不停》,还有一个是小津安二郎导演的《东京物语》。
《步履不停》讲述的是一个东方家庭的故事。影片以家中妈妈做饭的场景开头,一开始就给人一种温馨的家的感觉。家中原有一个长子,长子继承了父亲医生的事业,但是却在15年前因为救一个溺水的人而去世。在长子去世的忌日,一家人从四面八方赶回家纪念去世的长子。故事由此而展开,随着家中老父亲与次子的相继登场,这个家庭也一点点开始展现在我们面前。父亲作为一个医生,希望自己的事业能被继承。但长子已经去世,而次子良多却并不想当医生,独自前往异地当起了绘画修复师。但良多却在这条路上屡受挫折,甚至失去了职业。于是回家时让妻子替自己撒谎,装作在外发展很好的样子。而这个家庭的其他问题也慢慢的开始暴露出来,大学毕业几年仍然没有工作的姐姐,父亲年轻时婚外情以为瞒住了家里人,但事实上母亲却早已发现,只是多年来从未说破。
影片时长将近两个小时,仅仅展现了这个家庭两天发现的事,借着长子去世忌日一家人团聚的机会,导演将这个家庭隐藏的问题一一展现出来。看似风平浪静和和睦睦的温馨家庭,实则四处都是问题。所有人都并不开心,所有人都有不喜欢这个家庭的理由。但是当这些人聚在一起时,一家人的温馨也是真的。
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只有东方人能够看懂的故事。只有在这种东方大杂院式的大家庭模式下长大的人,才更能理解这些人的心中所想。整个影片也充满这一种东方式的含蓄之美。故事情节可以说是毫无起伏,完全是就是记录了两天的这个家庭的生活,但是却将所有故事交代的明明白白。没有空洞泛滥的抒情,但看完后所有的情绪却又一齐上涌。可以说,导演将含蓄的美发挥到了极致。这也是是枝裕和的一贯风格,所有的想要表达的东西都隐藏在平静的表面之下。
看完这个电影,总是给人一种矛盾的感觉。明明这种大家庭让所有人都不开心,但是有时候却又让人感到温馨美好。这种矛盾感,其实并不仅仅表现于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起起伏伏交叠,活着很辛苦,但是却总有一些微小细碎的辛福让人流连。这个故事的所有人也都在这种矛盾中挣扎着。
电影中还有很多有趣的细节,比如之前提到的父亲年轻时的婚外情,而母亲很早就知道却一直不曾点破。还有那个被长子救起的人,长大之后并没有什么作为,这家人都认为救起他不值得。而这个被救的人每年也都还会去他们家纪念救起他的长子。但是其实他们一家人并不喜欢他每年到他们家来,然而母亲还是要他每年都过来。并不是母亲就比较欣赏这个年轻人,相反,母亲就是为了让他每年都过来,让他每年都怀着愧疚的心情一直这样下去,让他永远都记得这件事。所以说,女人心,海底针啊(小声BB)。
然后还有一部今天要介绍的《东京物语》。为什么要介绍这个呢,因为前面介绍的《步履不停》正是被人称作是致敬小津安二郎的一部作品,而小津安二郎的代表作,正是这部《东京物语》。可见这部影片的影响力,还有小津导演的影响力。但是,这部《东京物语》已经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电影了,所以,这部电影是一部黑白电影。我看的甚至还有那种雪花的感觉。可以说非常有年代感了。
这部电影与前面的同样讲述的是一个家庭的故事。远住乡下的父亲母亲前往遥远的东京看望子女,回来后母亲病逝。同样是看似平淡和睦的家庭,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思,都有自己要忙的事情。也可以说,这部电影似乎是小津对于东方家庭的消亡的一种预言。儿女忙到没有时间来照顾远道而来的父母,夫妻两人流落东京街头找寻在东京的故友,但老朋友似乎也没那么靠得住。最后却是儿媳妇从不嫌他们烦,对于他们的拜访招待周到,而自己这个儿媳妇嫁的儿子其实早已在战场战死,按理这本应该已经是两家人的。这里我觉得小津并没有对于家人的失望之情,只是,我认为他想表达的应该是人的好坏与是否是家人无关,坏人也并不是只对外人才坏的不是吗?但说影片中的子女为坏人其实太过了,他们都是有心想要好好招待两个老人的,只是在他们眼中,他们的事业可能比老人更加重要。
这两部电影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到底是枝裕和拍的《步履不停》是不是为了纪念小津我也不得而知。了解了一下小津,可以说是日本国宝级的导演了。是枝裕和也同样是最近这些年一个非常优秀的导演。看了几部是枝裕和的电影,总觉得是枝裕和对于日常生活的把握已经到了一种极致的地步。不刻意煽情,反而特意压抑情感的爆发,但在看完电影之后,却总能在观众心中留下长久不散的余韵,这大概就是是枝裕和的魅力。另外前段时间暑期在国内上映的《小偷家族》同样很值得一看,没想到有一天竟然可以在电影院看到是枝裕和的电影。这部《小偷家族》获得了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而国内上一次上映的金棕榈奖作品是《霸王别姬》。幸好没有错过。
接下来有时间会打卡《如父如子》和《海街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