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整理一下对禅修中的“五障”的粗浅理解。
这部分笔者前前后后看了很多遍,结合自己尚未入门的一点点禅修体会,努力去理解“五障”的内涵与外延。
“五障”是指“欲贪、嗔念、昏眠、掉悔、疑“。在佛教中,“五障”被列为禅修的头号公敌,了解五障很重要!如果你能很快识别出他们,就能通过各种方法,比如上节所提到的“正念禅修“设置守门人的方法将之克服。
第一、欲贪,为五障之首。这里的欲贪,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渴望。而是之对“五入”(色、声、香、味、触)的喜好、关注或涉入。
在我们日常的概念中,生命之所以鲜活,是因为山水有色,万物有声,鲜花有香,人生五味,指尖有触。我们对过去的记忆充满着五入处的各种感受,对未来也离不开五入处的规划与愿景。
所以,禅修的第一阶段”觉知当下“,首先要斩断的就是对过去未来的欲贪,觉知当下、评价当下但不予回忆与联想。
禅修的第二阶段“静默地觉知当下”,放弃对五入处的一切思想评价,这样五入处的世界就被局限在笼子里,无法漫游。
第三阶段“以呼吸为觉知对象”,便是将正念集中在呼吸上,将五入处其余的东西排除出去,当你能持续专注地觉知美丽的呼吸时,其余五入处的世界会消失,你将进入你美好的内心世界,体验美好、安定、自由和喜悦。
第二,嗔念,这个比较好理解。对禅修环境的不喜,对自己不能进入状态的自责,甚至是对禅修对象产生的埋怨皆为嗔念。阿姜布拉姆指出,可以通过赋予对象悲悯、宽恕、慈爱等克服。具体的方法稍后再详细说明。
第三,昏沉,禅修中的昏沉是心疲倦的结果。阿姜布拉姆把“心”的构成分为两个部分:觉知者和造作者。觉知者是被动的一半心,只接受讯息;造作者是主动的一半,会进行评估、思考、控制,二者共同消耗一颗心的能量,当你忙忙绿绿地做事时,造作者消耗了你太多的能量,觉知者能量匮乏,心就会觉得疲惫不堪。你越是努力,世界仿佛离你越远。
不要试图对抗你的心,也不要因为昏沉产生嗔念。当你陷入昏沉的时候,应当顺其自然地休息,你的心理能量将被释放,重新流向觉知者,昏沉自然消失。好比课间的5分钟睡眠,效果极好。
不要用戒尺对付禅修中的昏沉,类似头悬梁锥刺股的方式在禅修中是行不通的,禅修追求的是平静、自在和愉悦,无法通过暴力和恐惧得到。
昏沉也可能是嗔念的结果。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你享受一件事情的时候不太容易陷入昏沉。好比听歌剧,有的人听得津津有味,有的人听得昏昏欲睡。所以要审视自己,是否把禅修当成久未谋面的老友一样来等待、喜欢。
第四,悼悔,悼举与后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管是以前做错的事,还是在禅修中走的弯路,都应该选择原谅。沉溺其中,于事无补。原谅、放下是克服后悔的良方。
悼举,就是禅修时一味地胡思乱想,坐立不安。悼举多了就生嗔念,生了嗔念又开始后悔,如此往复,越发胡思乱想。
我觉得南怀瑾先生的一句话用在这里非常合适:“但持正念,莫问黑烟”!禅修好比我们点亮一根蜡烛,烛火在亮,同时冒着黑烟。黑烟尽管冒,光明一直没有熄灭过。
于此,风来便来,腿痛便痛,喜则喜、悲则悲,禅修时起悼悔,悼悔和你啥关系?但持正念,作如是观。
第五,疑,对禅修方法的怀疑,对自己禅修状态的怀疑,对自己能力的怀疑等,这便是疑障。这是相对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只要你有足够的决心,相信成功是早晚的事,安守当下,顺其自然便是。
总之,明白自己遇到的是哪种障碍,就能寻找相应的方法解决。而若能把安详、慈爱放在自己与觉知对象之间,“未生善法当令生,未尽恶业今使尽”,障碍会很快消失。
张开怀抱吧,温柔地拥抱你自己:“亲爱的狂心,无论你做了什么,我的心门永远为你打开,无论你做什么,我都原谅你,我都爱你”。
与你自己的心和解,这是真正慈悲放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