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社会形态和地理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经过了漫长的进化,文明程度不断发展提升,物质和精神不断丰富,但是人性并没有怎么改变。无论中国人,外国人,还是古代人,现代人,都是如此相似,只不过外在表现的形式不同罢了。有的是这样的方式,有的是那种形式,但万变不离其宗。有的深藏不露,表面上看不出,有的溢于言表,路人皆知,但本质上大同小异。历朝历代的人,现代人和古人,服饰各不相同,但脱了衣服里面都是一个样,骨子里没有区别。
人性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人的本性或天性,主要是动物属性,是从人类祖先猿人开始就遗传下来的特质,形象一点说就是人的七情六欲。俗话说得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明人性始终是很稳定的。古人说,人不为己,天诛地天,说明人性本质上是自私自利的,现实生活中,损人利己的现象比比皆是,禽兽不如罪大恶极的也时有发生。每个个体从生来为人,或者生来为动物的那天起,都是在满足自身的需要,或者说是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生存。人性还追求个体需要满足的最大化,为什么过去很多人想当皇帝,是因为当皇帝能极大满足人性需求,所以争权夺位拼得你死我活。
《孟子.告子上》中告子有这样一段话:“食、色,性也。孔子在《礼记》中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古代圣贤的话可谓洞穿人性,一语中的,几千年来无出其右。作为饮食男女,吃喝是生存的基础,是首要的需要,这一点不容置疑。对食物的需要,导致动物界的弱肉强食,是为自然法则。性的需要也是基本的人性,是人类生存的原始动力,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性的需要实际上也是繁殖的需要,它导致对配偶的争夺,雄性总是希望把自己的基因更多传承下去,雌性希望从雄性那获得食物,安全感,还有抚育后代的物质条件。
中国人性格比较内敛,受传统封建礼教思想的禁锢,羞于谈性,旧社会满嘴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的卫道士不少。性是人类和所有动物的本能需要,像一日三餐那样正常,吃饱了又饿,饿了又吃,它本身并不可耻,只存在人的获取途径和方式是否合乎当时社会的规范。过去允许的现在可能不被允许,你情我愿并不一定符合道德规范,这就是是否合法合规的问题,并不是说人类不同时期形成的法规是顺乎人性,恰恰相反,是基于各种需要对人性的约束,具有其合理性,能使社会有秩序,对弱势群体保护,资源分配更公平。
没有研究过除人类外的动物的性行为有没有快感,但可以肯定动物的性都是与快感相伴的。可以假设,没有快感的性,动物就失去发生性行为的强大动力,也就是说失去了繁殖的动力,这与动物繁殖功能的设计是相违的。性本身也具有愉悦身心的功能,但本质上是跟繁衍密切相关的,没有性就没有后代繁殖,物种就要灭绝。所以动物的机能、构造里面,打下了性的深深烙印,从而使物种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存在下去。冥冥中似乎基因主宰着一切,高等的人类也罢,低等的动物也罢,这个功能与生俱来,不用教就会的。
今天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跟一个几千年前刚出生的婴儿,在外观上,思想上,行为上应该没什么差异,无论内在的和外在的,本质上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如果不对孩子进行教育,他按照本性自然发展,在现代社会里也一样能成为原始野蛮人。古人说,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不完全对,先天的东西非常重要,遗传因素甚至起决定作用,好的种子在哪里都大概率长成好苗,不好的种子在什么地方都大概率长成劣苗,有的人不用教也好,本身种好;有的人怎么教也教不好,就像人常说的是胚子坏子。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都有一些人经过教化,但仍然成为坏人,做侵害他人,破坏秩序,危害社会的事。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也是非常重要,好的土壤,长出好苗;不好的土壤,长出劣苗,人也是可以教好教坏的。
人是社会的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因而人性要合乎当时的社会状况,不管什么社会都是要讲秩序和道德的,这就是社会属性。人类社会与动物世界不一样,人性与其他动物的禽兽性当然有所不同,人类与其它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既有动物属性也有社会属性,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一般来说,人类越文明,社会属性就越高,动物属性就越低;人类越野蛮,动物属性就越高,社会属性就越低。人类的动物属性永远都不会消失,只要人活着一天,就有动物属性。社会属性也并非直线上升,而是呈螺旋式上升,有时候甚至出现倒退,但总体上是上升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自古以来,老百姓都是盼圣人贤人来治理社会,但圣人贤人总是屈指可数,凤毛麟角,绝大部分人是普通人,是只食人间烟火的凡夫俗子,经常会犯错误。圣贤之人之所以是圣贤,一定是在人性的某一方面超脱了一般人性,具有超凡脱俗的常人难以企及的秉性。历史上出现的那些伟大的人物也是如此,只有突破人性弱点,打开世俗枷锁,才能成为伟人。能做到度己的是高人,度人的是菩萨,既不度己也不度人的是凡人,既度人又度己的便是圣贤。人性一旦向前一小步,必然会导致人类向前迈进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