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五、六日,老李的《方寸》作为北京青年戏剧节的开幕大戏终于在蜂巢剧场登台亮相。
尽管此前我有幸参观过他们的排练现场,但这一次的演出,仍然让我汗毛倒竖,颇受震撼。以下是个人不成熟的观感,欢迎交流。
在我看来,穿上工衣搭建铁塔的人们代表我们生活中大部分人(劳动者,而不仅仅是他们服饰所传达出来的“民工”印象),穷其一生拼命工作,集众人合力构建向往中的美丽新世界:每个人为每个人工作,每个人都要生活得快乐。为了实现各自最后的梦想,或是唱一支歌,或是跳一支舞(隐喻性的),都努力在这个社会系统-舞台上找到自己的方寸之地,有所作为。他们有不轻易言败的认真劲儿,他们齐心协力,费尽心思保护自己的成就。他们成功的时候,能够为自己的心血高唱赞歌,他们是热血的,积极的,甘于奉献小我成就大我,在合声中澎湃激昂,在普天同庆中欢声鼓舞。
但是,小九(人家是小姑娘,不是什么黄毛少年!!)所扮演的角色,可以是你,也可以是我,可以是我们每个人。在卯足了劲儿向前“建设”的大潮里,被裹挟前进。那块被抢走的木板,或许是某个赖以生存的信念,或许是某个让我们安身立命的家园,最终也不得已地“沦落”为整体理想的一块不起眼的组成部分,安置进宏大叙事的冗长脉络中。阿九或许有所反思,几次三番地想逃脱开来,取回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然而未果,反而被托举到最高一层,最终成为巨大工程的祭献品。
老李从一上场就是“异类”,是不合潮流者,是拆台者、破坏者,显得如此不合时宜。他不断“发表”他的“异见”,和第一类人抵抗到底。他和阿九是一体两面,一个作为消极合作者,一个作为积极对抗者。然而二者都因为“格格不入”而“死于非命”,成为多数人“暴政”下的牺牲品。这样的人在新建好的世界里却找不到自己的容身之地,仅仅“方寸”亦未可得,这不是在警醒我们在那看似红火的建设大潮背后所付出的惨痛代价吗?第一类人掌握着改造世界的工具,具备必要的武装,而第三类人却只能以命相博,以赤裸裸的个体的血肉之躯对抗冷峻强硬的机器。第三类人的死亡解构了第一类人单一向的浅薄乐观,无形中引申出另一维度,去质疑前一种存在的合理性,或者说,质问其边界。
作为观看者你感受到的不是义愤填膺的愤怒,不是二元对立的批判,倒像某种对照性的观察,两者皆可理解包容,只是不好轻易谅解。个中滋味,复杂难陈。
而《方寸》就像这第三类人,以它真实的任务、生猛的呈现挑战正统/主流戏剧的虚构的现实、矫饰的表演。如果你爱不起它,或许该问问自己,是不是被舞台上泛滥成灾的泪眼、不痛不痒的冲突、蜻蜓点水的表现“宠”坏了太久。[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