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www.startup-partner.com/3164.html
杭州梦想小镇十几个孵化器横竖杵一块儿的地界,蜂巢孵化器把外观装修成休闲咖啡吧,凭着惊艳的黄色墙面跳脱出来,49度8的体感温度下,卷过来的风都是苏的。
“昨天推掉了两个想入驻蜂巢的团队,今天又推掉了三个,”原本约好的楼下会客厅因有团队要开会,我随着蜂巢CEO袁星挪到二楼角落的沙发上:“现在找个聊天的地儿都是比较紧张的状态,所以我们下半年的重点在区域拓展这一块,今年8月份杭州新的站点就要投入运营了,9月份,上海虹口区的站点也将投入使用。”
在我9点钟方向的角落房间里摆着健身器材,空间被压缩成小型的健身房。现有的1000平面积里入驻了15个小型团队,拿到投资的团队占到50%,据袁星称,到这个月底能够达到70%。
冷启动的尝试
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在国内还是兴起比较晚,一窝蜂地兴起又一窝蜂地死掉。目前蜂巢筛项目入驻大概是十分之一二的比例,去年刚成立的时候,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和套路直接上手,在初期做了一些基础工作:
1.在全国十个重点城市撒出去了运营推广人员,在每个城市排名前十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做调研,让团队一线人员和管理层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孵化器概念;
2.大概数据摸透之后觉得国内的风向旺,但是做的特别成功的案例不是很多,美国硅谷还是世界顶尖层级的。管理团队随即飞去硅谷和洛杉矶,对当地的创业环境、孵化器、团队进行了调研和走访;
3.派出招商人员去参加各种路演和创业活动,面对面地跟人家说我们有这样一个孵化器能提供什么服务,要不要到这边来之类云云。
袁星说:“但是一切都是很空很虚的,对方在了解你的时候更多时候是想看你的成功案例。”
专注一个指标:孵化率
一开始没有项目没有标杆没有名片,去跟人聊蜂巢,大家永远是觉得一天见好多孵化器。“上午跟政府接洽,领导说他刚见了四家孵化器,你跟人家有什么区别?“出去没有实例的介绍,是没有太大说服力的。
从硅谷回来之后,团队开始考虑“能做什么,主推的是什么”的问题。大家的想法和意见很多,单点启动和多点启动都在探讨。在阿里十八罗汉和阿里高管站台的情况下,蜂巢的产业资源和资金是相对充足,缺乏更多的是人才。
“也想过去做的好的众创空间挖人过来,但是国内做的不错的孵化器都是起步一两年,核心人员都是合伙人挖不动。只有不停让团队去学,了解市场数据然后走出去,接触更多的团队看更多的路演项目,梳理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一个重点打造,那就是孵化成功率。”
2015 年下半年,蜂巢收紧了全面铺开的战略,团队往回收,从急速对外扩张到用心做好对内孵化的项目,用核心资源做好杭州梦想小镇站。其他的服务和资源很多众创空间都能够提供,对于初创团队来说找人找钱找资源最重要。长远的梦想一定要有,但是眼前第一步是要活下去,所以能让他们进入下一轮是蜂巢的核心使命,后来所有的工作也都是围绕孵化成功率这一点在开展。
品牌推广的隐性福利
初创团队大多不是需要大而全的支持,而是针对不同阶段的内部团队给更多有价值的指导意见,所以蜂巢针对团队内部都是“1对1导师服务”,创业导师们由资本、运营、品牌等资深人士构成。在孵化器空间显著位置的白板上贴着团队的计划进度表,到阶段性的时候会让团队对照进度表做自我梳理,以此加强竞争和危机心理。每个季度孵化器会凭借多重考核指标来参评优秀团队,给予优秀团队1000—2000元不等的活动基金来组织内部的团队活动作为激励。
一个季度一次的蜂巢开放日 (Demo Day)上,蜂巢会对四十多家签署合作协议的机构定向邀请,集中来看项目。蜂巢主办每月一次创业主题的千人大会是让团队面向市场、打出品牌的比较好的形式。甚至,蜂巢还曾在杭州地区为入住企业投放了大量户外广告,并与创头条、创业邦、杭州日报等二十几家媒体达成了战略合作关系。
“在信息高度碎片的今天,品牌推广的隐性福利是不言而喻的:比如获取种子用户、吸引投资人关注等等,这些都为提升孵化成功率创造有利条件。” 袁星认为,由于早期注重品牌推广,提升了蜂巢对创业公司的吸引力,并已让入驻企业明显感受到其中的好处。
比如,曾有多个入驻蜂巢的优质项目,因为思达派、创头条及其他合作媒体报道之后,成功引起投资人的关注,直接把项目送进来投资人的办公室。
目前,蜂巢非常注重线上推广,除了在自己的公众号运营之外,蜂巢也积极和媒体及第三方机构合作。作为创头条企业号的第一批种子用户和活跃用户,蜂巢新媒体运营成员曾仔细研究了创头条的推荐机制——比如原创的创业资讯及创业故事,更容易得到站内推荐而获得更大的曝光效果,优质内容还成功被众多媒体转载。
“第三方的公信力、传播度的范围会比自己运营的更大。而且效果可观,发到自己平台的干货分享阅读量是有限,但是发送到创头条之类就是几倍的阅读量,对于机构的成本和精力是很好的推广度。” 袁星说。
除此之外,在创头条几个主要社群里,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投资机构和众创空间主要成员,通过社群,蜂巢增进了和不同地区同行的交流,并借助这个渠道推介自己的优质项目。
袁星说:“我们以前探讨过对于一个创业团队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技术和模式上没有太大壁垒的情况下,速度是很重要的,可能这个月你还在慢慢打磨的项目,下个月就遍地都是了。更好的第三方媒体可以将它推广的时间、寻求行业影响力的时间快速缩短,帮项目更好地度过成长阶段。”
思达派(Startup-Partner.com)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链接及出处。
更多内容请关注思达派
官方微信:思达派(id:startup-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