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过一个叫《上海的记忆》的纪录片,影片中很多老上海的街头小吃充斥着眼球,找个干净的位子坐下来,吃上一碗赤豆糊,一笼小笼包,暖暖的胃都笑眯了眼睛。
如今很多人说,现在的上海传统小吃的味道早就不是老上海的感觉,充斥着现代生活的油烟和急躁,价格也是节节攀升,让许多老上海人看不懂。我们所怀念的上海传统美食,那些味道存在回忆里,也铭刻在心中。
100多前上海城隍庙开设了果膏糖店,相传已有1300多年历史。由于业主善于经营,使城隍庙梨膏糖扬名中外。
此糖分疗效梨膏糖和花色梨膏糖两类。疗效梨膏糖有止咳平喘、生津开胃之效用。系采用杏仁、桔梗、茯苓、半夏、冬花、前胡、桔红等药材和白砂糖一起经煎熬精制而成。花色梨膏糖则用砂仁、山楂、丁香、佛手、木香等中草药加上白糖精熬而成。
曾闻名于旧上海的丰裕生煎和油豆腐粉丝汤,至今仍是丰裕饮食店的特色招牌。因为价格便宜,而且量也多。既能当主食,又能当点心。
油墩子是上海的街头小吃,是将调稀的面糊,少许倒入椭圆形铁勺中,加葱花和咸的萝卜丝,再复以面糊入油锅炸。由于属油炸食品,外表呈黄褐色,吃起来香脆有味。
最负盛名的便是“小笼包”了。
南翔小笼包为老上海南翔镇的传统名点,素负盛名。因其形态小巧,皮薄呈半透明状,以特制的小竹笼蒸熟,故称“小笼包”。
虽然老上海的小吃慢慢在远离我们的生活,但那些承载小吃的手工品还有些老人在不断坚守着。
海伦路沿街面,原来有家蒸笼店,这是正宗祖传的,爷爷先在丹阳开了家顺昌蒸笼店,后来父亲跟爷爷学的手艺,一九二一年把店搬到了上海,楼下是店,楼上是家,父亲去世后,店就交给了魏师傅,公私合营店关门以后,他去工厂做会计,直到退休才继承父业做蒸笼。
他自己写一张顾客须知贴在墙上,“百年老店”,自价包销,老年服务,诚实经营,低价销售,拒绝还价”,每遇到有人要还价,他就指指这张纸。
“现在每天要做两个小时的活,只要对身体没妨碍,我肯定会一直做下去。老早是这样的,吃好早饭就开始干活,先把竹子锯开,然后预备今天要做多少个就把料劈好,上午一定要全部劈好削好,下午开始做,到晚上竹子就变蒸笼了。”
“每天小的能做十几个,大的能做五六个。学徒的话,老早规矩学三年,还要再帮师傅做三年,头三年还没有工资的,只有一些零用钱。老早上海卖蒸笼的有一百多家,蒸笼也有几十种花样。现在来买的居民比较多,还有小饭店,也有人买当道具用的。”
虽然说着要做下去,两年前他还是把店关掉了,回家后,不做蒸笼,做竹刻了。
“现在找我没有店了,要按门铃。”92岁的魏师傅说。
老上海的老唱片吱吱呀呀,光影穿梭,小孩长成了老人,但是留在我们记忆中的那份熟悉的味道那个熟悉的忙碌身影不会被遗忘,一旦某天再吃到再见到还是能立马激动地跳起来。
老上海的蒸笼装的不只是小笼包,还有上海人一份难忘的情怀。
作者 | 几多深与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