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张“温室盆栽”的图片,你会有什么感想?庆幸它不会遭受到风吹日晒,还是对它不能够成长为参天大树而惋惜?都说思维模式决定着行为模式,我们猜想下,上面提到的两种思维模式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有什么表现呢?很显然,庆幸孩它不会遭受到风吹日晒的父母会不会对孩子表现出溺爱?对它不能够成长参天大树而惋惜的父母会不会要求孩子自强不息呢?
在这里,我们先不讨论那种做法是正确的,那种做法是错误的。下面我将用两个古代寓言典故《小牛学耕》和《种树郭橐驼传》来讲清楚两种模式之间的区别,听完之后,相信你一定会有一个更清晰的答案了。
1、《小牛学耕》
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一位农民要把一头从未耕过田的小牛拉去耕田,可一位秀才却拼命拉着牛尾巴不让去,嘴里还嚷着:不会耕田,怎能下田?那位农民笑着反问道:不让下田,怎会耕田?
朋友们,你是赞成秀才的做法还是农民的做法呢?相信有很多家长朋友都是赞成农民的做法的。可是在对于孩子的培养问题上,却又沿袭了这位秀才的做法,正如图片上的那盆“温室盆栽”那样。
这里面隐含了什么样的道理呢?干什么事情,都要经历一个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学耕田也是这样。一头从来未下过田的小牛第一次耕田,肯定耕不好,那怎么办呢?像秀才所说的那样,不会耕田就不让它下田吗?不行。这样的话,这头牛就永远只能拴在牛棚中,永远也不会耕田。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大胆地把牛牵出去,让它下田学耕,第一次耕不好,没关系,再让它耕第二次、第三次……久而久之,这头牛总会学会耕田的。任何一头会耕田的牛都是由第一次不会耕田开始的,上哪儿找生来就会耕田的小牛呢?“不会耕田,怎能下田”的说法岂不荒唐?
我们有些家长十分疼爱子女,近乎溺爱,使他们长期以来养成了对父母的依赖性。长大以后一些简单的生活常识都不知道,什么也不会干。当有人让他们帮帮忙或者让他们帮着干点事情时,他们的父母就过来打岔了:“还是我来吧,他们不会干。”或是用功课紧搪塞过去。这难道不是秀才式的错误态度吗?现在不让他们学着干,他们什么时候才会干呢?
我觉得,这是在说,为人父母首先要意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他借由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但他不属于我们,而属于他自己,属于这个世界。孩子个体生命的价值需要父母的尊重和信任。
但这对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是个挑战。孔夫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中国的父母认为,孩子的生命从属于父母,打骂责罚甚至以不孝之名剥夺生命,都在情理之中。这也许就是中国父母跟孩子之间界线不分明的根源吧!
历史的车轮不断的向前发展,旧时候的传统观念早已经不能成为我们教育孩子的坐标。正如我们幸福双翼的《教育升级2030》中所说,我们这一代家长所培养的人才是需要面向2030的新时代的。那么,2030社会有什么特点呢?1、已经发生的:从包分配到自主择业;2、扑面而来的: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冲击;3、2030中国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好的一方面是我们的各种资源已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坏的一方面是如果家长们对这些资源“视而不见”,不仅会错失了孩子最佳成长时期,还会导致反作用的效果。如果说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又如何能应对未来的世界?又如何能够担负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使命呢?
2、《种树郭橐驼传》
那么,如果想要把孩子教育好,需要三个元素:家庭、学校、孩子。怎样平衡这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呢?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将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
这段话是不是读起来比较抽象,没那么容易理解。下面我们可以从一棵树的成长规律,来发掘孩子的成长规律,从而做到简单而有效地教育孩子。
提到树的成长规律,不得不提到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写的一篇文章《种树郭橐驼传》。这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其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通过对郭橐驼种树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力使它长得高大茂盛。别人种树却不是这样,移植树苗时用了新土,培土时不是过多就是过少。总是过分担心,树苗种下去之后早上去看看,晚上去摸摸。更严重的,甚至用指甲划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活着还是枯死了,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在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
总结为一句话,就是:种树没有太多能力,只不过是顺应了树木的成长规律。
听完之后,我们的家长朋友们有何感想呢?
我们来想一个问题: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否顺应了孩子的成长天性和规律呢?大家在郭橐驼在描述自己种树的方法有别于别人种树的方法当中,有没有受到启发,甚至找到了自己教育孩子的影子呢?如果父母懂得了孩子的天性和成长规律,然后顺着这些成长规律去做的时候,孩子就很容易健康成长。可是,我们家长很多时候所做的事情恰恰是在破坏和伤害孩子的天性。有些家长只抓学习成绩,其他什么都不管;有些家长天天忙着打麻将、刷抖音,连孩子的学习成绩都不管的;还有一种家长,简直就成了孩子的监控器,时刻关注着孩子的行踪,表面上是在关心孩子,实际上却是害了孩子,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的过分焦虑是一种诅咒。
下面我们先来剖析下大树的成长规律,通过大树的成长规律来类比孩子的成长规律,从而理清晰自己的行为模式。
我们都知道大树的成长离不开两大系统:营养系统和支撑系统。营养系统体现在树根和树叶,支撑系统体现在树干和树枝。
通过树根,大树可以通过树根吸收水份和钾、鏻、矿物质、无机盐等微量元素的营养;同时树叶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变成碳水化合物,这些为树提供了有机营养,树叶是能量转换站。这就好比一个孩子,从爸爸妈妈那里得到的爱相当于水份,同时爸爸妈妈影响孩子的情绪和价格的发展,这方面的内容就相当于矿物质养份。学校则通过学习将知识转化为孩子的能力,就相当于树叶通过水化合物将太阳能转化为碳水化合物。
而树根分为主根、侧根和不定根。主根和侧根是定根,其它在偶然位置长出来的根须,它没有特定的位置,所以是不定根。主根是一颗种子从胚胎中间长成的部分,是不是就相当于孩子的爸爸妈妈。侧根是顺着主根延伸出来的根须,是不是就相当于孩子的兄弟姐妹、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不定根有是什么呢?是不是相当于孩子交往的朋友、遇到的老师,甚至孩子的养你养母。
所以就像一棵树一样,孩子生命的健康成长需要不同成份的营养,而且这种营养是不可以相互替换的。我们想像一下,如果说这个孩子只有学习成绩,而没有家庭营养,这个孩子会不会出问题?如果只有学习成绩,而没有别的营养,这个孩子会不会出大问题?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李阳殴打老婆的事件吧。李阳的学习成绩不得说吧,可是他的人生有没有出问题?后面央视主持人的采访当中,聊到了造成李阳这种状况是原生家庭的因素。那我们的孩子要不要做第二个李阳?李阳还算是好的,至少有事业。社会上高校毕业却高调啃老人士比比皆是。
再说树的支撑系统。大家都知道一棵大树的成长,先有树根再有树干然后才有枝繁叶茂。在这里树根就相当于孩子的原生家庭,树干相当于孩子的人格,树枝只是树木的其中一部分,相当于孩子的兴趣爱好。我们都知道树干是一颗树的支撑,是一棵树的整体,那么一个孩子如果没了人格的支撑,这个孩子的整个生命状态就弱了。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亲情是树根,人格是树干,知识是树枝和树叶。依照大树的成长规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亲情第一,人格第二,知识第三。按次序进行,一个都不能少。这也是我们幸福双翼的23字教育口诀。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