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言非语关键词:双因素
又称“激励保健理论(hygiene-motivational factors)”,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大体意思就是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励因素,二是保健因素。
赫茨伯格从1844个案例调查中发现,造成员工不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公司的政策、行政管理、监督、工作条件、薪水、地位、安全以及各种人事关系的处理不善。这些因素的改善,虽不能使员工变得非常满意,真正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却能解除员工的不满,故这种因素称为保健因素。研究表明,如果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满足,往往会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怠工,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
赫茨伯格从另外1753个案例的调查中发现,使员工感到非常满意的因素,主要是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本身带有挑战性,工作的成绩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以及职务上的责任感和职业上能够得到发展和成长等等。这些因素的满足,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的热情,对于员工的行为动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所以,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富有动力,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但老胡想告诉朋友们,激励因素是很有可能转化为保健因素,也就是不再具备激励性!
这就是今天老胡分享这个理论的原因!因为太多朋友都常常困惑于如何做好员工激励,最常见最通用的手段就是团队活动,但凡一提到活动,要么就是打球,要么就是聚餐吃饭。基本上一顿饭吃下来,也没谈什么和团队、文化相关的事情,就是吃喝,第二天该怎么还怎么样,没有什么改善!所以管理者觉得这样有问题,但不知道如何是好,继续做吧,没意义;如果取消了,员工又有意见!其实,本来搞活动、聚餐是激励因素的,但因为没有好的设计,缺乏主题,缺乏用心组织,就是玩和吃,逐步变成了保健因素,少了还不行!
老胡认为,仅仅知道有双因素是不够的,对于理论我们要知道如何应用。双因素是具备动态性的,例如一个人以前在不规范的企业,没有五险一金,突然到了一个规范的企业,五险一金都有,还有年假,在刚入职的前三个月里,这五险一金和年假对于他来讲是激励因素,但等他对环境熟悉下来,这些就迅速变为保健因素,因为所有人都是这样,环境变了。另外,激励因素也会转化为保健因素,例如有些企业每年都旅游,员工会觉得不旅游反而不正常了,甚至因为旅游中一些环节安排不够完善,还产生抱怨。这些情况几乎在每个企业都会发生,怎么办呢?老胡的建议是,对于激励性的因素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 不断吸收创新因素。企业管理人员要注意关注和思考行业内外的创新激励活动,适合自己的,转化进来为我所用,不要一些活动千年不变。正如一些企业搞生日会,其实就是吃蛋糕,最后甚至有人抱怨说:“每次参加自己的和别人的生日会,都是吃蛋糕,我最不喜欢吃蛋糕了,而且每次还都是一种口味!”请问,这种活动有何激励可言?
2. 每年给自己的团队设定一个主题和相应的目标。例如读书漂流活动,组织起来每月分享一本书,一年下来能够读12本书,周围的人都这么爱读书,带动学习氛围,处在优秀的人群中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又例如身体健康年,让每个员工都设立一个身体健康改善目标,大家定期一起围绕目标设计活动,分享和回顾,最终得到的不仅是健康改善,也会有对组织的感恩,这是一种激励。年度主题很重要,每个人都有成长!
3. 制造稀缺性和对比性。激励因素之所以转化为保健因素,就是因为普惠制,所有人都一样,大锅饭,而且绩效好坏的人都一样,只要你还在公司里。对于一些耗费资金和时间、人力筹备工作量等的活动,例如旅游、外出培训考察等,就需要有一定的条件或者设定一定的区隔,线路、时间、费用等,当然如果把旅游当福利而不是激励因素的企业除外。
总的来说,老胡希望朋友们审视企业里还有哪些激励因素,是否都跑去保健因素了?然
后整天都听见抱怨说公司缺乏激励,其实不是缺乏,而是你不会用好激励因素,它从你面前悄悄跑到另一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