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买了很久,当时是抱着朝圣的心理读,然而没读完。这一次再读,是在探寻了很久的阅读方法之后,机缘巧合,再一次翻到。
我这一次,是带着批判性思维去阅读,带着问题去读,再也不是在朝圣。
用批判性思维读非常有意思,比如会觉得它的笔记方法已经过时了,因为今天已经有思维导图了;比如说对分析阅读的九个规则,我不会完全生搬硬套等等。
整本书实际上就是先提出阅读的目标: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这两个目标之上,提出了四个阅读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并分别对这四个层次从低到高进行论述,并补充了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
因为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都比较简单,作者也只是简单论述,而分析阅读是本书最重要的篇幅,至于主题阅读因为比较难,作者把这一部分放在了最后,把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放在主题阅读之前。
读这本书,其实非常感慨,《如何》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最低。而我们很大一部分人,其实这一辈子就在基础阅读上转圈。
读书,真的不是拿起就读,不是见书就读的。
基础阅读不多谈,基本上只要读到高中左右的,除非有阅读障碍,否则大部分都能够进行基础阅读。
至于检视阅读,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做。尤其是我本身是一个老师,对阅读量有很大要求,很多时候读不完太多资料,检视阅读对了解全书内容非常关键和必要。
主题阅读太深,不多讨论。
整本书很大篇幅主要在写怎样进行分析阅读,甚至专门针对分析阅读,制定了九个规则,我整理了一下,发现很难记住,读任何一本书的时候,我做不到去记住九个规则,才去读书。
所以,我把之转化成了我自己的表述。
分析阅读就是,要学会提问,根据问题去找到自己想读的书,去找到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论述、解答,然后判断和评论,尊重的基础上理性表述自己的观点。
《如何》中提出,一本书要问四个问题。
①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②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③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④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整个分析阅读,也是根据这四个问题去论述。
我个人有点不同的看法(尤其是针对目的性很强的书籍,阅读诗歌这些就不需要这样了),仅供参考。
我觉得第一个问题应该是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换句话说,你为什么想读?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
找准这个问题,才能确定阅读目标,进而才能全身心投入阅读中,如果我分析一本书到最后才知道和自己是有关系的,这也太耗费时间。
第二个问题才是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与我的问题是否有关,他的主题符合我的阅读目的吗?
如果符合,才会确定第三个问题,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找到主要的观点找出作者想传递的特殊讯息。
第四个才是这本书有道理吗?去做出判断,看能不能解决你的问题。
个人认为,分析阅读的确是当下最适合我们阅读的方法之一,今天的书籍量实在是太大。我们做不到每本书都去读。随便进一个书店,你一年都读不完这些书,而这些书还只是九牛一毛。
所以,用分析阅读,才能在有限时间内,根据我们所需要的理解度去完成阅读,解决问题,提升自己。
我非常欣赏这本书中所说的一点,那就是要让知识变成实用,就要有操作的规则。我们一定要超越“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进而明白“如果我们想要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利用它”。
这其实就是中国的知行合一。如果知不够,“行”更不行。阅读不是为读而读,而是为升华自己而读,书海浩瀚,知无涯,我们要把每一本书当作一个人,假设那个作者就在身边,然后问他你最困惑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去践行。
附录:本学期我讲《长恨歌》讲了两个周,谈什么叫爱情,杨贵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唐明皇真的后半生昏庸无能?爱情应该是什么模样?
从马嵬前到马嵬后,去看唐明皇,会发现马嵬前,他担着天下,所以必须放弃爱情;马嵬后,他卸下担子,后半生只有爱情。
很多资料都说杨贵妃误国,杨贵妃红颜祸水,我问了一个问题。
“哪个女明星美?”每个学生回答都不一样,很多同学都有好几个答案。其实杨贵妃是美,但是后宫佳丽三千,真的只有她最美?不是的,是因为那时候的唐明皇,天下鼎盛,他在渴求来自人性的情感,而杨贵妃是唯一能与他对话的女人,如若不然,怎么十几年不变,马嵬后更是天天思念。
对话这两个字很关键。如果不能对话,再美也只是花瓶,只是欲望。如果能够对话,美丑更看心灵。
我还原了一个学生从资料上找不到的杨贵妃,学生都很激动,他们写了很多感悟。一个同行来听我一节《长恨歌》,回去和自己的女友谈了一晚上。而一个月后,《妖猫传》上映,有学生看了之后来告诉我,电影中的杨贵妃,与我诠释的很相似。
我认为这就是阅读的意义,从文本中出,但是却要通过阅读学习思考去升华。而不是只知道书中讲了什么,别人说了什么。
阅读中,没有绝对的正确,也没有绝对的权威。分析也是辨别,更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