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上午开始,连续2天都在帮同学捣鼓英文注册页面。不知道为什么,总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总提示出错。
其实刚开始我不想弄,毕竟年纪大了,工作生活也不怎么用英语,虽然有些单词看着熟悉,但确切意识还是拿不准。碍于情面,只能勉为其难,还好,现在有电子词典,鼠标一放自然就翻译了,还有读音,别提多方便了。2天时间大概用了7-8个小时,终于搞定了。
要说的其实不是这个事,是我从对英文界面的恐惧、陌生、到熟悉的一个过程。
昨天上午第一次打开英文界面,根本就不想看,也不敢看,直接用的页面翻译,但是翻译出来的东西很多问题,不能看。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用英语软件协助。
静下来来之后,最初的恐惧感逐渐没有了,毕竟都是日常所用的词汇,都背过,稍微熟悉一下就OK了。所不同的是,要确认这些一词多义的单词在这些页面的确切意思,不能误判。在不停地反复操作的过程中,对这些单词越来越熟悉,才知道:哦,原来login、register、manuscript、click等等单词原来在实际生活是这样用的。
这次经历,前几天看到李笑来书里的一段话又从脑海浮现出来:
“曾在某本书上看到一句非常令人震动的描述:“很多人正是因为没有目标才不停地‘学习 ’”。很多人都慨叹,工作之后才知道什么真正有用,可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果,一个人不是很懒惰的话,那什么时候开始学都不晚啊!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真正的学习 才开始。比如说英语这事儿,很多人天天在学却从来不用。背单词坚决不造句,却去练一习一 什么词根词缀记忆法或者联想式记忆法。背了那么多单词,却从来不去读英文文档,从来不写英文文章,当然,偶尔还是说说英语的,但仅限于“hello; how are you; I’m fine, and you?”之类的。其实, 2000基础词汇基本掌握、基本语法规则大致了解之后,就应该去用英文了。比如,看本专业的英文原版材料就是很好的“使用英文”的机会。有不认识的词,查字典么;每个单词都认识,但整句话就是看不懂,查查语法书么;如果还是搞不明白(其实这种概率并不是很高,甚至极小),那就问问老师么。可是,我所见到的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进步本质上只是因为懒惰,他们在第一步就已经放弃实践了--我经常遇到问老师“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的学生,这样的学生,连字典都不愿意查(别告诉我查不到,今天的辞典种类很多,另外还有互联网,查不到的概率实在小之又小),更别说去查语法书了。实际上,有的时候我甚至觉得我能在新东方做英语老师仅仅是因为我会查字典、翻语法书,然后再加上一个搞不清楚决不罢休的心态而已。可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连这种最基本的实践都不愿意做呢?”
这段话为什么会触动我?因为我不但学了英语,考了级,教过几年的英语,但实际上没有真正用过,所看的书仅限于课本、教参。原版英文书籍、英文网站、英语新闻不看也不听,有时想看,但一看到有那么多生词就被吓到了。
知识是干什么的?是使用的,英文是干什么的?是获取更多信息的工具啊!英语不是知识,是工具。多少人学了那么多年的英语,考完就扔了,并没有用英文来开阔眼界,至少我身边的那么多高学历者都是如此。
这次被逼着用英语的经历告诉我,很多东西真的没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学了就用才不枉为此投入那么多精力和时间。而且初中生已经可以看简单的英文读物了,大学生更应该有意识地去使用。
学以致用,看似简单的道理,要敢于去尝试,不要总想着学习是为了应试考试才好。从小的方面起步、尝试,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会终身受益。
比如小学生学了数学,买东西时有意识地让孩子算账;学了编程,有意识地让孩子按自己的兴趣尝试一下;学了绘画,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画画生活中的物品;学了营养学,让孩子说说平时怎么吃才健康···点点滴滴都是应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