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者:李惠教授
笔记整理:马骋
日期:20160303
引言
- 结构监测与检测服务于结构工程的各个方面:荷载、响应、安全、可靠度;
- 从新的视角看待传统结构工程:信息、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
监测与检测的研究方向
- 监测检测自身的理论与技术问题;
- 如何解决传统结构工程问题;
土木工程在全世界普遍不受重视的原因:
- 力学理论非常成熟完善,很难出现巨大的变革;
- 土木工程知识经验化,很难建立严格理论,科学性不强;
监测检测 = 传统土木工程 + 现代科技(Information,AI,Big Data,Intenet)
土木工程全过程管理
建成工程的承载力和耐久性随着时间变化,以混凝土梁为例:
Mu = As fy x0
由于环境腐蚀和混凝土开裂,实际的钢筋截面积A_s和f_y会减小,结构抗力随之下降,确定真实的承载力状态,需要检测技术获取实测数据。
维护技术的发展;
- 一般检测,耗费人力、主要只能检测到外观的变化;
- 健康监测,获取全过程数据,如水立方监测;
- 桥联网,未来发展趋势,区域基础设施监测网;
智能基础设施系统:
- 建筑
- 桥梁
- 地下结构
- 管网设施
- 高铁
2012ASCE报告指出,2025年预期实现基础设施智能化,无人驾驶汽车可能与智能基础设施进行交互。
智能制造技术
- 工业预制装配化
十三五国家投资40亿; - 机器人建造技术
港珠澳大桥案例:- 机器人焊接钢构件;
- 相控阵探伤;
- 水下桥墩机器人施工;
- 3D打印技术
风洞试验模型与材料力学参数关系不大,淘宝3D打印模型;
目前不能实现 钢筋、混凝土打印,未来可能解决;
美国正在研究4D打印,增加时间维度;
3D打印改变物质的微观结构,改变材料力学特性;
BIM技术
工程问题:
- 国际投标要求全过程BIM模型;
- 旧桥评价严重缺乏桥梁信息资料,桥梁BIM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 大型结构的施工过程与最终受力状态关系紧密,温度影响显著,施工非线性不可忽视,因此全过程模拟分析非常必要;
监测检测技术
发展阶段
- 1900s,sensing,感知材料研发
- 光学,波长$\lambda$,中心频率,光强
- 电学,电阻、电压传感
- 无限传感技术
未来的感知材料研发,必然是分布式感知。
- 2000s,application of SHM,健康监测应用
- 中国,大陆、台湾、港澳
- 韩国
- 日本,京都二桥
- 美国,应用很少,公路系统没钱
- 2005-present,data-drive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数据科学与工程
UIUC的Spencer教授研发传感器最厉害,应用:
- 日本,京都第二大桥
- 美国,某铁路桥
监测数据
数据复杂性
- 多种监测指标:cable tension, acceleration,wind speed,strain
- 含有错误,环境干扰
- 海量数据
数据挖掘方式:
- Level 1,data driven, 仅从数据出发,不考虑结构和力学问题;
- Level 2,model driven,不懂
局部检测技术
分布式传感器可以获取结构整体数据,但局部的检测问题,如钢桥焊缝开裂、混凝土开裂,还需要局部检测技术。
- 超声相控阵,雷达技术,正在研发用于检测;
- 声发射技术,较为落后;
- 导波技术,最先进,周文松教授研究方向;
热点:超声相控阵+导波检测
稠密检测技术
移动无线传感技术,通过移动基站采集检测信息,并在线分析。关键技术:
- 数据无线传输;
- 数据恢复算法,黄永老师研究的贝叶斯算法;
- 在线数据处理分析技术,实时分析数据决策;
图像检测技术
监控摄像,图像识别。
数据科学
大数据的研究,需要在合适的尺度研究问题。
案例:斜拉索涡激振动(Vortex Induced Vibration)识别。
涡激振动下,结构以唯一的频率振动,但是对于很长的拉索,各段分布在不同的高度,因此在不同的高度不同风速下,激发出不同的涡激振动频率,表面上不像涡激振动,实质上是。问题的关键在于看到尺度的效应。
机器学习算法
Nature文章中的聚类算法(Clustering),解决了抖振和涡激振动的区分,通过特征空间投影,识别效果比人工识别更好。此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地震工程的线性、非线性振动状态识别。
机器学习可以实现桥梁车辆荷载的时空分布识别,为可靠度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感悟:当土木工程实现了感知,就会获取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分析处理方式完全与传统数据分析不同,必须采用机器学习的理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