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春天的晚上,天气仍然微冷。
十点半的时候,高三的晚自习结束了,但教室里仍然有奋战的身影,灯光明亮。我推着自行车朝学校门口走。门卫师傅拿一个64开大小的纸片招呼我:“也没个名字,也没个地址,不知道从哪来的。”我笑笑,看了一眼说:“没事,我知道是谁。”“阳春三月,轻履素颜,悠然南下,珞珈山下,去赏樱花。黄鹤楼头,眺滚滚长江不尽流!这里是武汉,我是晓宏,您的朋友!”那黑白的画面、熟悉的字迹、伶俐的语句,温暖了这个疲惫而又微冷的午夜。
信息时代,快捷是第一要务。人们通过QQ、电子邮件、短信等方式进行文字的交流。那些字或楷体或宋体,刻板而正经,没有温度,不可触摸,省略了想象感受的空间。人们只能通过语气词和标点符号揣摩发信人的心理。记得曾在北京的798艺术园区里见过一个特别的店,叫做“熊猫慢递”。你寄给爱人朋友的信可以是一年、两年、三年甚至更长。后来又读到一篇介绍它的文章,题目是《熊猫慢递的幸福生活》,很感慨。
久违了,我的信件。
记得初高中甚至大学时代,写信收信是学习生活中的一大乐事。班里负责拿信的同学每天一进教室就吸引了一大帮人围观。拿到信的人欢呼雀跃,转身独自去享受喜悦,那薄薄的信封里是别人触也触不到天堂。学习的困惑、生活中与朋友的矛盾、女孩子之间关于初恋的秘密,哦,那些用心情流淌出的文字让人在平淡的日子里有了期盼。直到现在,我仍然保存着那些信件,它们静静地躺在我的书柜里,只待有一天我翻开来重新品尝那些关于青春的印迹。那是我少年时代的行囊,背着它,行走在岁月的长河,我一直向前。有了它们,多年的朋友即使不联系,他们也会从那些泛黄的记忆里跳出来,虽然隔着千山万水,与你对话。
如今,我女儿已经5岁。她们这代人在电视、电脑的充斥中长大,书信远远地淡出了生活。还记得她效仿《智慧树》里的咕咚信箱的做法,非常兴奋地告诉我:“妈妈,我给你写了一封信。”打开了,是一幅画。画的是她胖胖的可爱的小手,还郑重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和日期。可是,她不知道,我青春时代的那些秘密……
没有书信的日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惊喜,少了一份感念?亲爱的朋友,当你郑重地在这张黑白的明信片写下那几句话时,是不是也像我收到它时那样充满了欣喜和期待呢?
这是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