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大学还未毕业,我对未来充满信心,心想有手有脚,怎么着也不会过得太差。似乎美好的成活触手可及,它会在未来自然而然地走近我。
30岁,带娃的日子里,我突然发现,优秀的人已经甩了自己十条街,而自己已经濒临在被淘汰的边缘。
在无数个被娃吵醒,再难眠的夜里,我觉得未来无望,焦虑异常,迫切需要做一些事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证明自己的存在感,求一份安全感。
可是,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学什么,想做的是很多,也认真地去学了,但是效果非常不好,依然茫然焦虑。
直到偶然间我听到《认知觉醒》这本书,自序中作者周岭说的“醒着的睡着的人”就是我的自画像,所有的问题在我身上全部都有,我迫切想知道如何改变自己,于是一章不拉地听了一遍,醍醐灌顶,又买来纸质书巩固。
《认知觉醒》告诉我们,人与人的根本差异本质上是认知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选择影响命运,所以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
那我们到底该如何觉醒,来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呢?
1.直面焦虑,坦然接纳现在的自己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焦虑的本质也契合这一点,欲望大于能力,又缺乏耐心,想立即看到效果。
在信息泛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现代社会,人们最容易产生的情绪就是焦虑,一开始我以为,焦虑就是自然产生的情绪而已,是我们想得太多了。看了《认知觉醒》才知道,焦虑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的主观意识,还跟大脑的生理结构有关。
人的天性就是避难趋易、急于求成的,但是学习、成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不可能很轻松达成目标,这才是我们焦虑的根源。
人的安全感来源于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独特优势:或能力,或财富,或权利,或影响力。但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没钱、没势、没影响力,生活在社会底层。进入信息社会,竞争加强,安全感根本无从谈起,焦虑是必然的。
然而,我们任由焦虑在内心弥漫,却从来真正面对它,认真反思过自己焦虑的缘由。
有一天,我把心中所有的烦恼、焦虑、痛苦、愿望全都列了出来,足足列了有30多项,大到终身理想,小到现在就能做的小事。在我列举的过程中,我已经在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了。列举完之后,感觉思路清晰,焦虑已经去了大半。
“写下来”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可以化解糟糕的情绪,激活大脑皮层,让我们对当前的事有清晰理智地认识。
有些是我能做到的,有些是我目前做不到的,那么就坦然接受这样的自己,我们没必要自责或愧疚,没必要和“避难趋易、急于求成”的天性用力对抗,而应该用怀柔政策,做好自己的规划。
比如,不要同时做很多事情,面对现实,认清自己的真实能力,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比如先做最重要的事。
生活中百分之80以上的问题都跟我们的情绪有关,所以,想要改变自己,先从处理自己的焦虑情绪开始,正视它,分析它,最后解决它。
2.消除模糊,构建清晰力
下面的场景,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
看到别人每天早起跑步,你也想效仿,但是当你定的闹钟响起的时候,习惯性地拿起手机,看看微信里有没有@自己的消息,刷刷朋友圈,再看看头条上有没有什么劲爆有趣的新闻,再刷会儿抖音,心里或许还惦记着跑步,但是一想到,不知道去哪里跑?该跑多久?穿什么合适?碰上熟人怎么办?
一系列的问题下来,自己都还不清楚,干脆就这样继续不用动脑,任由手机自己刷新跳到下一个视频去,当你停下来的时候,惊呼,自己竟然看了一两个小时手机,白白浪费了一个早上。
行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选择模糊,人类面对不确定性就会不自觉逃避。当我们脑子里有很多模糊的选项,大脑会不自觉地选择那个最清晰、最容易做到的选项。
比如,你不知道自觉该去哪里跑,该跑多久,大脑就会倾向于很容易做的刷手机。
美团创始人王兴说过这样一句话: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人类天生不喜欢动脑,思考需要动脑,是高耗能的动作,逃避痛苦只需要陷在那不动就行,耗能很低。逃避问题不会使痛苦消失,但是会让事情变得模糊,一旦事情变得模糊,其边界就会无限放大,原本不困难的事也会在模糊的意识中变得难以解决。
很多人都会发现,原本以为很难的事,真正去做的时候会发现,事情没有自己想得那么困难。根本原因不是事情很难,而是内心的想法变得模糊。
所以,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想去做事,也不是我们太懒惰,而是我们的想法、选项太模糊。如果你想有行动,一定要消除模糊,有足够清晰的目标,才不容易陷入天性的陷阱里。
3.深度学习,人生为数不多的好出路
当前很多听书产品,好多人都以为自己每天花半小时一小时听一本书,就学到了书中的干货,收货满满。这种看似轻松高效的学习,实际上处于学习的最浅层,这样的二手知识,注定不能被我们吸收。
朋友问我,听了很多书,也看了不少书,但是没多久就忘得一干二净,为什么?
”学习金字塔“模型很好地展示了不同学习深度和层次的对比,听书的知识留存率只有5%左右,而践行操作的留存率可达75%以上。浅层学习满足输入,深度学习注重输出。
大多数人看书,只是满足于输入的过程,认为只要自己听了看了就属于自己了,实际上,如果一本书没有和你大脑里已有的知识连接起来,那么没多久这些知识就会从脑子里消失。
罗振宇说:真正的学习就像缝扣子,把新知识缝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
读完书,去实践书中的道理,让新知识与自己产生链接,哪怕有那么一两点让自己的生活发生了改变,也是很了不起的。看的书越多,实践越多,长期积累下来,你就会成为了不起的人物。
《好好读书》的作者成甲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
书是别人的成就,我们看到并不能改变什么,只有真正运用起来,才算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之上,书才算没有白看。
所以,想要成长一定要去深度学习,获得高质量的知识,深度缝接,输出成果,内化成自己的知识,长成自己的血肉,知识才真正属于了自己。
写在最后
《认知觉醒》里还有很多让我触动的要点,对我影响很大。比如写每日反思,对当天触动自己的事情或感悟复盘,让我们保持对生活的觉知。
比如,人生5件套”早冥读写跑“中的冥想,相当于健脑操,能让我们快速进入专注状态。
再比如,始终在拉伸区练习,等等。
这本书我看了好几遍,也用记号笔做了大量的标记。作者周岭用脑科学、心理学让我们洞悉底层的内在规律,值得我们反复去研读,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触动。
人有两次生命,一次是出生,一次是觉醒,希望你在迷茫之时,让《认知觉醒》带给你第二次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