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定义怎么下?最近最崇拜的一段话,就是:“一棵树摇动另外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外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外一个灵魂”。“摇动”,“推动”,“唤醒”,多么精准而又富有温度的几个词!
近几年,一直在读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每读完几页,便会有“压出皮袍下的‘小来的感觉”。虽然读完就会忘记,但是总抱着一定会有所保留的侥幸继续拜读。
教小学生不足两年,但自从认识了我们五年级七班的49个孩子们,使我坚信,教学的真谛就一定隐藏在“教”与“学”的用心设计里。只不过,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思考抓住真实的平等对话,抓住师生关系的真相——去提高我们工作的实效性。
有两个亲身经历的小事例与大家分享:一是在网络上填表,人家提示有“*”字号的是必填项,若是你漏下任何一个,你是无论如何都去不了下一步的?二是向某平台传照片,大小规格,格式属性,任一个不符合括号要求,任你满头大汗,心诚意诚——“白费劲”!
所以,我认为教师尤其是受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狭隘限制的教师,往往就会只是囿于两个方面打不通自己教学的任督二脉。一方面是只传授知识,而不是和“教练”那样辅佐学生形成能力,就更不必说一起在教学过程中探究规律;另一方面是只传授记忆——“机械记忆”,而不是帮扶孩子启迪智慧,便更谈不上在教学过程中润泽心灵了。
几年教研员的思维习惯的原因,我从我自己最新的想法谈谈如下感受:
首先,谈教学目标,当然是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把之设计的具体清晰而且能够量化。如,通过自己阅读学习能够说给伙伴们自己的观点;通过四人讨论研究,七分之六的孩子能够在纸上写下最少三句话表达。
其次,是说学生参与度,当然是主动的学生参与率。学生自学就能够学会多少?二人组,四人组,六人组能够搞定多少?教师点拨那些活动有几成学生参与进来了?按设计流程,孩子们都在参与,允许有差异只是任务可能不一样。
再次,要聊聊评价反馈,教师是导演的那种。班级授课要多表扬,当然前提是孩子们该动则动,该静要静早设计。教师布置任务不要只是书写,可以说可以画,也可以是孩子选择一个方式……然后,教师再继续深层教学,继续表扬。当然,这是从中学改小学教师后刚刚改正过来教学行为。
总之,我说的道理与方法是这个样子的,但是,大家要能够融会贯通——“小马过河”嘛?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的不同。教师,学生都是。不过,有一点永远不会变,那就是真正用心用脑去做——“请原创”!
让我们不做“水上漂”,一起面对挑战迎接挑战,让我们的“教”是为学生“心里心灵生理心理”服务。让我们一起去唤醒孩子们的“灵魂”,让我们都去思想的自由天地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