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上关于《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这本书的荐语是:这是一位阿富汗母亲写给女儿的十七封告别信。但在历时一个星期的阅读结束后我才发现,它的内容远不止于如此,她是一个女人的个人成长史诗,是一个亲历者对国家动荡战乱的真实感受,是一个女人的意识由无知到觉醒的过程,更是一个人完整的心智磨砺笔记。
她叫法齐娅。
从出生的那天起,我注定是个该死的人。在文章的开篇,她便如此写道。她的父亲一共有23个孩子,她是第19个,是母亲的最后一个孩子,她之后的那些弟弟妹妹,是父亲与其他的妻子所生。母亲生她的时候因为难产,她出生后,母亲已处于半昏迷状态,所有的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拯救母亲上面去了,她因此被放在炽热的太阳下烘烤了一整天,是顽强的生命力让她活了下来。
她也曾拥有金色的童年。住在位于库夫峡谷的父亲的呼利大宅里,有哥哥姐姐们的疼爱和母亲的呵护,虽然一年难见繁忙的父亲几面,虽然至到父亲去世,她得到父亲的关注都少之又少,但无论如何,她所居住的阿富汗库夫峡谷里夏日的橙色阳光,冬日的皑皑白雪,还有山川草木的芬芳,都使她毕生难忘。以至于二十多年后,当她经历过婚姻,失去了至爱的母亲和丈夫,再回到库夫的家乡,回到物是人非的呼利大宅时,她从父亲接待贵宾的巴黎套房,走至母亲常年工作的厨房,仍然会忍不住的热泪长流,心潮澎湃。
父亲的死亡,是一家人生活和命运的转折。那时她三岁多,或者更小。凶手不只杀害了父亲,还公然地要对库夫家族斩尽杀绝,来不及哀悼父亲,逃命成了最本能的动作。离开家乡的最后一天,为避开那随时到来的厄运,母亲带着姐姐和她,沿着河岸一路狂奔,生命随时会失去,那种情形,狼狈都不足以形容。他们自此开始了流亡的生活。亲朋好友,兄弟姐妹,仁人义士,几乎所有可能逗留的地方,她们都呆过。活下去,成了一种使命。
母亲虽然是只字不识的阿富汗传统妇女,但内心却开明而智慧,在当时的阿富汗,上学求知只是男性的权力,女人是不允许走进校门的。法齐娅要读书的愿望几乎遭到了家中所有成员的反对,独独母亲,支持她,义无反顾。法齐娅走进校门的第一天,命运也同时给她打开了一扇门。为了能够继续自己热爱的学业,法齐娅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走上大街,穿过密集的炮火和流弹,去到城市另一端,去学习英语。母亲当时对她最大的期望便是,希望她成为医生,而她自己,也只是为了热爱,为了求知的欲望,便可以置生死于度外。
她在书中写道:放学后,我还得摸黑回到家去,有时候甚至要走上两个小时。夜里在街上走动极其危险,尤其是一个单独行走的女孩,除了子弹和火箭弹,我还有可能遭到强奸。母亲常常穿着蒙面长袍,在公寓楼下为我放哨,等候我回去。她会小心地透过夜色四下观望,偶尔一声枪响,都会把她的心脏吓得跳出胸膛。但是,只要我能去学校,母亲就算把自己的头置于机关枪下都在所不惜。她看到我接受教育,仿佛自己也受教育了般。法齐娅和母亲拥有的那超越常人的顽强意志和坚定毅力在此可见一斑。
但母亲,终是要老去的。在法齐娅18岁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这对长久以来靠母亲的爱支撑着活下来的法齐娅是致命的打击。她有整整半年的时间,都处于一种恍惚和无意识之中,暂停了学业,不跟任何人讲话,没有要去的地方,甚至连要不要继续活下去都不知道。读到书中这一章时,我也忍不地热泪滂沱,为失去母亲的法齐娅悲伤,难过。书中,法齐娅特别有一封信是写给母亲的,她在信中写道:亲爱的妈妈,我依然在等待,希望你能回来。直到现在,一想到你已离开我们,不在人世了,我就会哽咽。妈妈,你的故事教会了我怎样去生活。你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作为一名女性,应该学会承受苦难。每每想到你,我总会发现,你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遭受毒打,死亡的威胁,丧夫丧子之痛,失去家园颠沛流离之苦,并且还承担了那么重的责任,你仍然在笑对人生,你总在笑对人生。我也希望能够像样一样,笑对人生中的各种苦难。
法齐娅的这封信,我读了又读,每一次都泪湿眼眶。因为它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世间母女情分,最深重最痴情的也不过如此吧。她在你的身边,是你最温暖的依靠,她不在你的身边,却永远是你最深沉的牵挂。她没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和理论观念来教育你,但却永远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行动在告诉你,生活该要怎么面对,命运该要怎么把握。
悲惨的世道,并不能吞没人们追求幸福的渴望。终于从丧母之痛中走出来的坚强的法齐娅,在22岁那年,嫁给了深爱自己的男子哈米德。幸福生活并不长久,家族成员的原因,政治立场的不同,哈米德几次三番的被捕入狱,而这些遭遇,彻底摧毁了他的健康,在他们婚后的第六年,在狱中染上重症肺结核的哈米德丢下了法齐娅和两个年幼的女儿撒手人圜。法齐娅自此全心踏上政坛,她视政治为自己另一个意义上的丈夫,在她看来,再没有什么会比改善穷苦人的命运,给一个饱受战乱的国家带来骄傲更伟大的目标了。
整本书,更让我喜爱的,是她的风格。激动人心的故事,全在不动声色中娓娓道来。字里行间的真诚和善意,文中理性与感性的交织揉和,带来的都是坦诚以对的感动。以个人的经历,讲述一个国家的变迁,没有刻意的描写,没有概念和观点的推销,她只是以自己的视角,在写人性,写感受。生活给她的是一次次的劫难,而她,在劫后收获的却是一次比一次更丰厚的勇气和信念。如何活着,如何更坚强更有意义地活着,她给全世界的女性树立了一个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