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原文所述:“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若说是鸟笼,又不是,若不是鸟笼,外面的鸟想住进去”这似乎便是《围城》中最经典的话语之一了,继2021年3月读《围城》后,因无从暇顾,时时未曾翻阅,未读完再读,终于7月毕。重读之于,概要不足,批正!
《围城》具有中国现代《儒林外史》之说,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说法了。《儒林外史》是极具讽刺的古典小说。多年前就听别人谈论起此书,写的是人间常态,写的是思维模式,写的又是社会阶级,由此可见《围城》在近代文学中的地位,自不必多言。
读完整本《围城》,却始终读不进钱钟书的心,只道大概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方鸿渐留欧而归,一个中国留学生在国家内忧外患的这一年踏上了归乡之路,本应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而方鸿渐的留学生涯并不是多么顺畅,四年中换了三个大学,最后带着美国克莱登大学假的博士文凭回国谋生,回国之后,发生的一切足以被理解、又不能被理解,足以真实,又不真实的种种事件,既是人生常态,又暗喻讽刺。中国的钱钟书,每个人眼里的方鸿渐,正如作者在文章结尾处所言,包含着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方鸿渐在回国的船上同时结识苏文纨小姐与鲍小姐,与鲍小姐发生暧昧关系,却不知,鲍小姐是有夫之妇,他也是有妇之夫(他的前妻因病去世),而鲍小姐只是把他当作了可以履行未婚夫权力的陌生人。与鲍小姐闹翻,又与苏小姐四目相对。这段插入是方鸿渐后文翻船的一个铺垫。阿刘是看到他们过程的人物,当他知道这个结局,方鸿渐又和苏小姐走在了一起。阿刘心生妒忌,向地蹙了一口。(文中这段行为描写,有力地抨击了方鸿渐一类人的行为,又侧面描写了人物心理特征。)
与苏小姐邂逅之后,方鸿渐由香港回至上海,回到已故妻子周淑芬的家中,吊唁事毕,岳父不忍失去此婿,一应事情如旧,同时为他找了个银行的差事,学校校长也因他学博而归,请他为学生演讲,却是贻笑大方(具体看书中所言)。许久未见,方鸿渐回到上海,出于礼貌去拜访苏小姐,并结识了唐晓芙,继而又结识了喜欢苏小姐的赵辛楣,辗转多日,你来我往。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在工作期间发生恋爱关系,工作在前妻父亲的银行里。方鸿渐喜欢上了唐晓芙,但唐晓芙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意。苏小姐喜欢方鸿渐,但最后却是伤心离去,和曹元朗走在了一起。后与苏文纨、唐晓芙感情破裂,又不了了之。唐晓芙吃完他们喜酒的第四天,由香港去了重庆。结束。(在此章节,中方鸿渐的心理变化尤为巨大。他个人的天地,忽然从世人公共的天地里翻出来。宛如雨下,瞧着阳间的乐事,自己插不进去,瞧着阳世的太阳,自己晒不到。人家的天地里,他进不去,而他的天地里,谁都可以进来)
方鸿渐因感情受挫,从岳母家搬走,继而回到自己家中,在家中呆了一月有余,收到三闾大学的聘任通知书,赴三闾大学准备任教。随后与赵辛楣赴湖南三闾大学任教,在路上结识孙柔嘉,次年定亲成婚,后又返回上海家中。在此期间,方鸿渐所结识的赵辛楣也推动着小说剧情的发展,而小说中方鸿渐所遇之事,所见之人,不再一一列举。
一、关于对方鸿渐假文凭的说法
原文提及“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俗、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一张毕业证书、一张文凭,对一个人而言。决定着人的社会阶级。一个有学历的人,即使不读书,可能给人的感觉也是有知识,这是意识形态的学历影响行为,这一张纸变成为了进入社会工作的敲门砖,的确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而我认为,作者的观点,仅限于此类方鸿渐人而言,并不代表所有以文凭掩盖无知的毕业生,文凭只代表过去,而正视一个人是应全面的,具体的行为表现、语言表现、心态表现、思想表现、人品表现等综合分析。
二、《围城》之后
作者以《围城》为名,方鸿渐的婚姻如大多数婚姻一样,终陷于围城,上文中,在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的爱情中,随着时代的兵荒马乱也在劫难逃,在失业与求职中来回辗转,看似在到处追求,实则到处流浪,急急如漏网之鱼,仓皇如丧家之犬。后在三闾大学与孙柔嘉从认识到熟悉,次年仓促结婚,与其说是爱情的水到渠成,不如说是意外引发的错误,到后来在婚姻中两个人鸡飞狗跳的故事,进来之后想逃又逃不出去,因为家庭关系的不同,方鸿渐和孙柔嘉这对苦命的鸳鸯夹在中间,里外不是人。尤其是方鸿渐,丝毫没有讨得孙家人的一点欢心,方家对待孙柔嘉的态度,也是不冷不热地差强人意。方鸿渐也深感懊悔,在社会的围城中表现地万般无奈,又啼笑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