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决一雌雄
[释义]:判定胜败,高下。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成语]:养虎遗患
[释义]:比喻纵容坏人坏事,留下后患,也比喻放过敌人后给自己造成损害。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
[成语]:四面楚歌
[释义]:比喻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处境。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羽的失败确实是值得反思的。
你可以说他没有识人用人之明,韩信这样的人才被他轻视,连死命追随的亚父范增也不能给予足够的信任。你也可以说他自矜功伐、残暴不仁,战争已经胜利还要坑杀秦军,进入咸阳后又纵兵抢掠。你甚至可以说他纯粹就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莽夫,除了会单挑火拼以外其他的不值一提。
但是,历来人们对楚汉之争的思考并非像它的结果那样成者王侯败者寇,项羽的陨落让人们惋惜、同情,还有是否要过江东的假设和不吐不快的迷惘。让千年之下的多少文人都在感叹“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项羽是继承了春秋战国残留的贵族精神的。
政治上他迷信武力、极爱面子。有人建议他利用关中地区地形优势制衡诸侯,他却看到秦朝宫室断壁残垣,想要回到东方,回答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留下了个沐猴而冠的恶名;自立西楚霸王分封各路人马以后,更是以为天下无事,放松了对刘邦集团的警惕,结果刘邦与田横、彭越同气连枝,瞬间使楚军陷入不利。
军事上项羽有基本的谋略,但算不上长远和全面,行军打仗主要是靠逢敌亮剑的勇猛和长途奔袭的顽强。分封诸侯以后,齐国反叛,项羽担心刘邦也趁机出兵,刘邦派张良送给项羽一封信说:“汉王失去了做关中王的封职,所以想要得到关中,若能遵循以前的约定,就立即停下来,不敢再向东进。”又把齐、梁二地的反叛书送给项羽,说:“齐国想要跟赵国一起灭掉楚国。”项羽因此就放弃了西进的打算,向北去攻打齐国,可是刘邦却暗中夺取了韩地,达到了自己远交近攻的战略目的。
项羽可以说是继承了春秋时期的贵族精神,他身上有着一种宁折不弯的高贵和盲目自信的骄傲,脸皮薄、心思浅,手段直来直去,毫不掩饰自己的动机和能力。鸿门宴上项羽听了好话放走刘邦,而鸿沟分界协约刚刚签订,刘邦担心养虎为患立马就部署兵力围攻项羽;项羽想要和刘邦一对一比个高下,刘邦却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纵然项羽在荥阳多次战胜刘邦,但还是中了对方的反间计,失去了最大的智囊范增。
项羽是锋利的宝刀,砍下去深可见骨,但直来直去,再无折返之路。刘邦则像是潺潺的水流,力量开始微小却善能积累,弯弯曲曲求新求变,总能达到目的。最后在垓下,项羽被围的水泄不通,陷入绝境: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再自负的战神也能明白十面埋伏下突围的困难,浴血奋战之后到了乌江边上,亭长拢船靠岸,项羽面对死伤殆尽的部下、涛声阵阵的乌江,远方传来愈发清晰的汉军马蹄之声,突然笑了:“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不愿过江,最终自刎而死。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项羽用死,维护了自己最后的尊严。刚强易折,孤行非命,最终的结局可能早就注定了的。只有那呜咽的秋风记住了这位失败的巨人:“千夫辟易楚重瞳,仁敬居然百战中。博得美人心肯死,项王此处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