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接上回)
中国有56个民族,汉人是人数最多的民族,这些东西主要也是汉人买,其他的少数民族并不是很感兴趣。
以老百姓的说法,中国的南北之分是以长江为界的。汉族人以长江为分界线,分为南方人和北方人。但国家认同的划分是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中国的供暖也基本上也是以此分界线依据而进行供暖的。
说起供暖,有个笑话,最近几年来南方也是比较寒冷,但按照规定来说,南方是不给暖气的,所以到了冬天,南方屋子里的那种冷是阴冷,冷到骨头缝隙的冷。
我在冬天的时候曾经去过南方,屋子里的确很冷,墙壁、地面不像北方有暖气熏烤着。住户家里一般都有炭盆,放点碳给点热量,一家人围着取暖。
一天,南方的一个小伙伴在微信里喊出:“真冷,才2度啊!”不一会儿,一群北方人开始跟帖,有说他那这零下6度的,有说那边是零下10度、20度的,言外之意是北方这里这才是真正的冷,您南方那零上2度的温度算什么啊,您还好意思喊冷。
结果,南方朋友一回话,北方朋友就不说话了。南方朋友说:“天哪,我说的是我的屋子里的温度,你们说的是屋里的温度嘛!”一个笑话,其实事实也是如此,这不是一直吵吵嚷嚷地南方也要供应暖气嘛!
要说在吃上和养生这个事情上,一般是南方人比较讲究的,非常注意保养。有很多例证都可以证明,就从吃的方式方法上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南方人吃饭是讲究的,煲汤、做菜、熬粥什么的一般是要放些中药材的,他们认为这样对身体有好处,酒里泡着的也是一些中药或者蛇蝎之类的。
说到这里,忽然想起不知是哪个国家的少数民族(土著)吃猴子,喝泡着猴子尸体的酒,架子上考着猴子吃,真是够可以的,比我们中国人还敢吃、敢喝。
说来说去,就是说到了一定的岁数,读了一些书,也走了一些路,看到了时间一些因果循环,看似该明白的都明白了,但是应该继续增加知识的储备量,活到老学到老,也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优秀品质。最主要的是,爱读书的人,可以从中寻找到乐趣,让自己高兴。
不读书的人,不会知道读书的乐趣,这种体会,各自有感触。但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力的。关于什么是下品,什么是上品,处在什么环境,针对什么,这个都可以讨论,但是读书的确是一件比较有意义的事情,对自己、家庭、国家都会有好处。如果没有,自然早就会被淘汰了。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话说的一点也没有错。当你读书的时候,就会逐渐发现,越是在读书多的时候,越会发现自己的知识不多,有很多事情都不知道,不明白。对此,你就越想去读书,要把这件事情弄明白,依次循环往复,你的知识量就逐渐增大了。
顺便说一下,“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是陆游写的一副励志对联,不是诗。
当然,既然知道了自己知识积累的厚度、广度还差的很远,有可能只是浅浅地遮盖住了愚蠢的苗头和行为,或者就是做到了知书达理的程度,那也离智慧也还差的很远,还是需要读书和长见识。
所以说,书读之后,完全可以通过这些只言片语的记录、浅薄思想的心得体会增加自己的知识含量,练练自己的笔力和思考的能力,引导自己善于思考,力求让理性的小锄头把生活地内容挖掘地更深一些,让理论的解剖刀,剖析问题时更能到位和深层次,也就是说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明白人、通情达理的人。
现在读书有很多方法,各种各样,每种每样都有专家指点一二,很多人都看中这一种,就是讲究速度,看目录,看开始、中部、结尾,序、跋,大概明白意思了,这本书就算是看过了,其实作者要是知道这样看他的书,我想不会太高兴的,毕竟每个字都是自己的心血。
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又不是抢馒头,你咬了一口就是你的了,你吃的多、吃的快就是有学问了?!不是这个意思,关键是你记住什么了,这书的内容对你的行为举止有没有指导性,你是否真正的有所收益。
如果你看了1000本书,你还是闯红灯、抢座位,不敬父母,无家庭之观念,那读10000本书又怎样?会如何?流氓会武术?或者是有才无德,成妖也?
古人读书是真的“读”,要念出声音来的。摇头晃脑,自我陶醉,全身心地融入文章其中的。
(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