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讲拿到思维导图认证,作业中一个必选主题:临摹一张优秀导图作品。
我记得当初在时钟教室上课的时候,门口巨大的墙壁上贴着几十张漂亮的成型思维导图。大多是讲师玉印老师的作品,也有相当多以前学员的好作品。主题丰富多彩,有整理中考语文复句的、有整理《长恨歌》的、有整理快速记忆的、我记得我当时还拍了好几张照片,发张上来。
当时感觉大开眼界。
我觉得自己已经看花眼睛了,左挑右选挑了王玉印老师的思维导图杰作——《新文化运动》来临摹。
这是我完成的——
这是老师的原作——
我之所以选择《新文化运动》是因为高中时候背诵这部分历史知识的时候记忆犹新,再有就是我将来想朝着教育教学系统思维导图的方向发展。这次临摹可以看作是一次假想中的演习。
其实我心中是有过对临摹别人作品的不以为然的:因为我觉得思维导图无外乎就是分出几个大类,从中心图像引出来几个大的分支,再在一级分支上面继续引发更细分的小分支。我觉得我都会了、懂了,顶多就是线条画得不流畅而已,中心图画得有点比例失调而已,关键词找得有点不合适而已……
抱着这种小自满跟对漂亮导图的那种追求,我以多少有些矛盾的心态开始了这次临摹。
思维导图这种东西,谁绘制谁知道、谁用谁知道。
提笔画起来,你才知道自己跟别人的差距在哪里,自己某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真正了解了没有。总是有些小小的细节让你问都无法去问,可是在临摹老师的这幅作品的时候却一点点得到了解决。
按说临摹应该很快的,因为不需要自己去找中心图、插图,不需要自己去提炼关键词,但是我还是画得很慢。不是故意的,而是不知不觉地、不得不慢下来。
因为临摹别人的作品,你就得多多先观察几遍,看看哪些部分如何布局、每个关键词为什么是这个不是那个,甚至有的关键词你觉得没有办法去形象化的别人都可以用匪夷所思而又理所当然的图像表示出来。比如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如果要我自己去绘制,就直接一个“背景”词语就过去了,可是我发现老师居然用了一个女孩的背影来做图示化!当时真的是惊到了,宝宝惊呆了!
一个一个的小细节看过去,我没有办法不慢下来,甚至停下来。因为我不但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一点一点地跟自己原来的认知去比较、印证、最后作出选择。
其实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一样的啊,我之所以能够成为今天的ppt高手,就是因为我曾经大量观摩、高度模仿别人的作品,在不断的重复的大量练习当中,学会了“什么”,而后才慢慢发现了“为什么”和“怎么做”。
我很想多多临摹几个老师或者以前学员的优秀作品,现在我知道这个真的非常非常必要。可是我最近要搬家,有些焦头烂额,只能先完成这一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