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货币需求
(一)货币需求与货币需求量
1、货币需求
指经济主体在既定的收入和财富范围内能够并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是有效需求,经济需求和派生需求。
2、货币需求量
指在特点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经济中各个部门需要持有的货币数量,即一定时期内经济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
(二)传统货币数量说
1、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
MV=PT
P代表物价水平;T代表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M代表货币量。
反映的是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的理论。
2、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庇古)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物价水平与货币量成正比,货币价值与货币量成反比。
(三)凯尔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论
流动性偏好理论指出货币需求是由三类动机决定的: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凯尔斯认为,当利率降到某一低点时,货币需求会无限增大,此时无人愿意持有债券,都愿意持有货币,流动性偏好具有绝对性。这就是著名的流动性陷阱。
(四)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说
二、货币供给
(一)货币供给与货币供应量
1、货币供给
2、货币供应量:是指流通中的货币数量
3、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一般依据资产的流动性划分)
M0=流通中货币(即通常所指的现金)
M1=M0+单位活期存款
M2=M1+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其他存款(包括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证券保证金、保险公司在银行业存款。不包括财政存款)
M1,即通常说的狭义货币供应量,因其流动性较强,是中央银行重点调控对象。
M2,即广义货币供应量,是研究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变量。
4、社会融资规模
它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度或每年)实体经济(即非金融企业和住户)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从机构看,包括银行、证券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
(二)货币供给机制
货币供应量包括现金和存款两个部分,其中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
1、中央银行的信用创造货币机制
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
信用创造货币是当代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机制的重要内容,而且信用创造货币的功能为中央银行所掌握。
2、商业银行的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机制
商业银行不能无限制地创造派生存款
(1)受到缴存中央银行存款资本金的限制
(2)受到提取现金数量的限制
(3)受到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缴费税款的限制
中央银行没放出一笔信用,不仅直接向流通领域注入了一笔存款货币或现金,并且通过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能够扩张出若干倍的信用,派生出大量的新增存款。中央银行放出的信用是银行体系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基础,故被称为基础货币,包括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一般用B表示。基础货币的扩张倍数则取决于商业银行在其所吸收的全部存款中需存入中央银行部分所占比重即存款准备金率,以及需转化为现金及财政存款等所占比重的货币结构比率,这个倍数被称为货币乘数,等于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结构比率之和的倒数,一般用K表示。有吃得出货币供应量的公式:
M=B*K
三、货币均衡
(一)货币均衡与失衡
1、货币均衡的含义
2、货币失衡的含义
总量性货币失衡和结构性货币失衡。结构性货币失衡必须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加以解决。
(二)货币均衡水平决定
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剔除通货膨胀等非正常因素的影响,任存在着物价水平自然上升的倾向。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增长应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四、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
有效需求大于有效供给;物价持续上涨。
定义:在价值符号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给过度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二)通货膨胀的类型
1、按通货膨胀的成因划分: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包括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和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
(3)输入型通货膨胀(如20世纪70年代抬高原油价格)
(4)结构型通货膨胀
2、按通货膨胀的变现形式划分:
(1)公开型通货膨胀
(2)抑制型通货膨胀:在一国物价管制的情况下发生。
(三)通货膨胀的原因
1、直接原因——过度的信贷供给
2、主要原因
(1)财政原因:发生赤字或推行赤字财政政策
(2)信贷原因:银行信用提供的货币量超过了经济发展对货币数量的客观需求,一般称之为“信用膨胀”。
(3)其他原因:投资规模过大,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国际收支长期顺差
(四)通货膨胀的治理
1、紧缩的需求政策
(1)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发行公债。
(2)紧缩性货币政策:提供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