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襄公终于称霸天下,他让国内休养生息,以备来年征战,又派人驻守边防,以防不测。
按理说,这算是一个合理的安排,不失为一代君王本色。
边防驻守,生活条件恶劣。齐襄公为了稳住大臣,派遣连称、管至父到葵丘驻守时,告诉他们,等到瓜熟之时,便有小伙伴过去把他们换回来,这相当于公司轮流值班。
二人一听,若是轮流值班的话倒也算得上公平。
那个时代讲究一诺千金,和后世提倡的“兵者诡道也”有所不同。就如秦朝末期的项羽,他用兵如神,不管是练兵还是军阵都属于顶尖高手。尽管后来兵败,但其战神地位千百年来不曾动摇。
齐襄公很明显没有这个觉悟,他把自己说过的话,给忘到了九霄云外。于是连称、管至父二人等到瓜熟时,未曾等来替班的人。
等到瓜吃完了,替班的人还是没来。二人也挺善解人意的,觉得是齐襄公贵人多忘事,把一年前给他们的承诺给忘了。
于是他们写信过去,阐述了君王言出法随的重要性,就算不是君王,作为老爷们儿,也得言出如山,人以信为本,正是如此。
他们二人的文笔很好,还顺便恭维了齐襄公一番,夸他忙于朝政,工作勤奋,乃百官楷模。请大王履行承诺,派来替换值班人员,再次恭祝大王福寿无疆。
二位大臣左等右等,最后等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齐襄公很明显已经习惯了天下唯我独尊的感觉,他觉得自己给员工发着工资,已经是天大的恩惠,这二人居然敢讨价还价,温水煮青蛙,煮了一年后,这两只青蛙还没有熟。
他拒绝了这二人关于轮流值班的请求,并训斥他们好自为之,再敢妄言,就撤掉他们的职称,并扣除所有工资。
连称、管至父二人万万没想到,他们的合理诉求居然得到了这样一个无理的答复。身为国君,虽然不能说他朝令夕改,也可称之为严重失信行为。
这二人也是暴脾气,大怒曰:“此竖子拿我们当猴耍,是可忍孰不可忍,反了!”
一拍即合之下,他们做了一个严格的策划执行方案。此时他们在暗,齐襄公在明。他们行事周密,齐襄公明显过度自信。
但他们的势力尚弱,需要再次寻找同盟,很快,这个同盟找到了。
在齐襄公继位之前,其父亲原本最喜爱的人,是侄子公孙无知,其薪酬待遇和齐襄公一般无二。
齐襄公当时敢怒不敢言,这回当了一把手,自然也让原来的竞争对手不痛快。他大幅降低了公孙无知的薪酬待遇,并时时对他加以呵斥。
于是,公孙无知也加入反叛阵营。
连称还用了“间谍”!他的堂妹是齐襄公的后宫,但是长久得不到宠幸,早就心生不满。听到他们谋反,堂妹为后宫秘密侦查齐襄公的动向,甚至连齐襄公早饭吃了几个鸡蛋都汇报的一清二楚。
她做间谍的好处就是,一旦事情成功,堂妹可以做公孙无知的夫人。
有道是人该倒霉,喝口凉水也塞牙,若齐襄公和善一些,说不定还有个活路,但他偏偏性格暴躁,动不动就鞭打将士。
某次齐襄公到贝丘打猎,突然一头野猪窜出来。野猪在野外的战斗力相当强悍,齐襄公受到惊吓,连他的马也惊了。眼见马要拉着他冲向悬崖,他急中生智,从车上跳了下来,把脚摔上,甚至鞋子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不见了。
古代注重礼仪,齐襄公更是好面子的人,这事让人知道的话,严重影响他的个人形象。于是他让一个叫费的人,回去沿路把他鞋子找回来。
费过去跑了几趟,并没有见鞋子,只好回来复命,齐襄公大怒,让人打了他三百鞭子,几乎将他打死。
但费是一个很忠心的臣子,尽管受了重伤,仍然是忠心耿耿。
当费出宫之后,正好碰到公孙无知的反叛大军?原来这帮人听说齐襄公把脚摔伤了,行动不便,定然武力值大大减弱。
费说:“诸位大侠高义,我愿为先锋。”
公孙大军知他在宫中任职,自然不信。然后费就把上衣撩起来,给众人展示伤痕。大家见他伤势如此之重,相信了他对齐襄公恨之入骨。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费说:“诸位不要打草惊蛇,我先进去探路”。费入宫后,连忙安排人手进行防御,并告知齐襄公,此时已经被叛军包了饺子,只有固守待援。
齐襄公被安排在了门口躲藏,费还用窗帘把他盖了起来,并找了个叫孟阳的替身,穿上齐襄公衣服,躺在床上。
齐襄公原本不愿意,但费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齐襄公非常惭愧,对费道歉。
虽然费很忠心,也很勇猛,但是此时宫内兵少,且他身受重伤,行动不便。他匆匆召集起来人手,已经晚了。
宫内士兵本身就没有见过战场的惨烈,如何能与百战之兵的叛军相比?双方血战至半夜,最终禁卫军全部被杀。
叛军杀入宫中,先斩了替身,又搜出齐襄公斩了。
公孙无知自立为国君,此后不久,大将雍廪瞅准时机,杀掉公孙无知,为主公报了仇。虽然畅快,但这时间段,齐国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万分危急。
如此看来,齐襄公还算是不错,身边有死士相随,死后还有人惦记着为他报仇。
但他作为国君,失信于臣子,脾气暴躁鞭打将士,且在后宫不能雨露均沾,一系列因素下来,造成了他的身亡。
所以,千万不要做那失信之人。作为平民,顶天立地,义薄云天,言出必践,将来必有出头之日,就算不能,也可受人敬仰,不失为一代好汉。对于上位者来说,诚实守信则显得更加重要。企业主们可以为员工画大饼,但如果只是画大饼,从不兑现承诺的话,同样是在作死。
欢迎朋友们关注@新语说古今
和@旧人新说
看更多精彩历史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