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1 篇原创好文:1785 字 | 8 分钟阅读
一说到模仿,我们往往把它与抄袭、偷窃,山寨等这些类似的词汇划等号,好像侵犯了别人的私人领地一样。
模仿和这些词汇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模仿的过程就是我们自己吸收、转化的过程,它属于积极向上的褒义词!
我也试着去模仿,模仿别人写文章,模仿别人设计产品,模仿别人的商业模式开始创业。
看到这,有人开始嗤之以鼻,莫急。
1、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
为什么?
仔细想想,这世上有【原创】这个概念吗?从哪里开始算是【原创】?
背诵的古诗词?乘法口诀?勾股定理?动量定理?
不好意思,这些都不是原创。
当这些发明了这些公式的伟大科学家站在诺贝尔领奖台上或者其他公共场合时,都会说到一句话:我只是站在了伟人的肩膀上。
这世上所有的创意,追根溯源都是层层模仿过来的,正是前面这些伟人呕心沥血的积累,投入了大量的机会成本,为后来的人带来了巨大价值。
当今的中国,从模仿硅谷到被硅谷模仿,可谓是走出了属于自己的模仿、创新之路!
再说回到自己。
我在微信公众号上写了很多原创文章,但这些文章中的全部观点,都是有人说过的,并且说过很多次。
只是我和他们的表达的内容不一样,正是模仿观点,进行吸收、转化。
被标记为原创,只是一种避免被别人照搬的一种平台机制。
每一个神来之笔,每一个新奇的方法,往往是受到了一些事情的启发,多次尝试意外发现的结果。
就像我们学的很多知识,仍然不知道怎么去用,去解我们生活或者工作中的问题。
因为我们只是复制了这些知识,没有吸收,成了“惰性知识”,占用了大脑的内存,忘记了模仿的另一个出处,叫触类旁通,也叫举一反三。
2、模仿是快速入门最快捷的方法
每个人刚开始学习的时候,都是照着课本读,从临摹开始学写字,从视频模仿教程中学习抖音上比较热门的一些舞蹈。
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你才会发现模仿真的很高效,不需要自己再去思考,可以直接来用,确实很方便。
就像很多产品经理在入门的时候,我都会告诉他,试着模仿某个APP自己画一些原型,模仿写一下竞品分析。
因为从这些模仿的过程中,你会了解到产品经理的一些基础知识和技能,再从这些基础上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设计思路和产品方法论。
我的第一份产品经理的工作,是设计一款房产管理APP,模仿的就是自如APP。
我们把一些功能直接复制过来了,还有一些功能被改造后放在我们自己的APP上了。
为什么改造,因为我们和自如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用户所处的互联网环境也不同。
我在参与整套管理系统的设计程中,能明显感觉得到:
复制、照搬不是目的,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核心业务去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才是根本。
3、模仿最容易犯的三个错
很多产品人也都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做不好呢?
第一个错:产品感觉
互联网环境发展到现在,产品设计已经很成熟了,看到某个功能,自己觉得挺好,这就容易带有主观意识,认为这就是用户想要的,最后产生了错误的决策。
第二个错:理论支持
当产品总监问:你为什么这样设计的时候,很多人会回答:这是竞品上的。
因为做决策是很快的一瞬间,很难去找到合理的数据来支持这个观点。竞品有就是合理的成了借口。
第三个错,就是模仿的坏处-限制思维。
你可以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曾经模仿设计一些功能,你会发现一个共性,我们只是改变了用户的交互体验,很难改变底层的逻辑框架!
如果不按它设计的思路走,感觉自己会遇到更大的坑,人的防御意识,自认而然的选择妥协,避免主动去改变。
4、5W2H法让模仿少出错
但我仍然喜欢模仿,只是我在模仿的过程中,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这个方法也比较简单,就是5W2H。
Who Why When Where How Howmuch What
首先思考,这个功能的使用者是谁,就是Who,
用户有很多分类,看自己设计的产品来定。
接着就是分析一下用户的使用场景,就是Why When Where How Howmuch。
当你的产品总监再问你,为什么这么设计的时候。
你可以从这5个方面去回答:
用户为什么用,能得到什么好处,在哪个环节上使用,使用的成本,使用时长,使用频率,等等。
这也叫讲故事。
这些问题,避免自己少出错,都能对你现在要设计的产品有帮助,。
最后就是What,用户通过我们设计的这一系列操作,能得到自己想要(有价值)的信息。这就是我们设计这个功能或产品的目标。
5、写在最后
某个功能在别的平台上应用,一定是有使用场景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出场景的差异性。
如果你的产品也能满足这个场景,这个功能是可以模仿的。
我们要对你模仿的对象充分熟悉。在模仿的过程需要吸收,转化,不要只是片面的复制了某个细节、忽略了底层逻辑。
“粗暴的模仿”是对自己负责的产品/用户最大的伤害!
文章来源:公众号;时光遇见生活,作者:时光,9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