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父母都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倾注了无数心血。
但是,很多时候,家长的付出和牺牲并没有带给孩子温暖,反而是沉重和窒息。
孩子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动辄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拒绝和父母沟通,甚至有时恶语相向。
为什么孩子感受不到你的爱?
这和家长的思考和沟通方式有关。如果亲子关系出现问题,家长要反思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你是不是想要控制孩子,孩子一不听话你就没有安全感?
很多家长都想要一个听话的孩子,认为只要孩子听话,按照自己设计的康庄大道,就会走上一条光明之路。
可孩子不是机器,孩子有自己的个性和主张,于是有些家长就会受挫,就要想方设法来控制孩子,甚至使用批评辱骂等极端方式。
如果家长总是想着怎样孩子才能听话,怎样控制、占有和改变,孩子就会感觉到压抑和痛苦,而且是家长越无微不至的付出,孩子就会越压抑和痛苦。
父母应该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对待孩子,最重要的是明确孩子是有个体尊严的人,家长要看到并接受孩子独特的存在,帮助孩子挖掘自身的潜力,发挥孩子的主动性,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发展出来。
2、你是不是放弃了自我成长,把孩子当做人生的唯一希望?
家长都在孩子身上寄予厚望,这无可厚非。
但是问题是有些家长早早的放弃了自我成长,同时又对孩子期望过高,习惯于把自己的焦虑、对完美的执念投射到孩子身上,整天围着孩子打转。
乌克兰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把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过于沉重的爱和期待不会变成孩子的动力,只会是压在孩子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不仅影响孩子发挥学习效能,还会造成孩子沉重的心理负担。
父母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不放弃自我成长,是对孩子最好的言传身教。
3、你的爱是不是经常有附加条件?
“你不听话(优秀),妈妈就不爱你了!”这是很多家长挂在嘴边或者是刻在脸上的台词。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爱经常附带条件,孩子就会因为担心自己满足不了父母的期待而焦虑,就会自信不足、没有安全感。他不敢向前奔跑,因为他怕回头时看不到自己的父母。
真正的爱是没有条件的,爱是接纳理解,而不是论功行赏。无条件的爱是孩子最大的前进动力。
当孩子知道自己被深深爱着,就会确立了自己本身的价值,就会更有信心和安全感,愿意走出舒适区,去探索未知领域,不断拓展自己的边界,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就。
3、你是不是经常忽略孩子的感受和情绪?
很多时候,孩子和我们沟通问题或烦恼时,其实只是想找个亲近的人说说话,孩子需要的并不是具体的解决方案,而是父母的倾听和理解。
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耐不住性子,连珠炮一样的评价、批判或者还没有了解清楚情况就给孩子出主意,孩子就会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的感受,会回避和父母沟通交流。
成熟的父母不会在第一时间去处理孩子的问题,而是应该先去试图了解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并给与孩子足够的关爱和理解,这是沟通的桥梁。
等到沟通的桥梁建立起来了,孩子知道自己的悲伤、孤独等感受被看到了,父母再寻求被孩子理解--也就是确认孩子的需求是什么,最后一步才开始讲道理。
用同情和理解建立与孩子内心的连接非常重要,这是避免鸡同鸭讲的基础,父母也要帮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就会更加顺畅。
爱分大小。父母要知道怎样才是真正爱孩子。
真正的爱不是在孩子慢慢长大以后,还亦步亦趋、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这些是小爱。
真正的爱是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无条件的爱孩子;真正的爱是父母看到孩子的成长和变化,关注孩子的需要和感受;真正的爱是父母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并且和孩子一起成长,互相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