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磊少
孔子好学,博学,活学。主张“一以贯之”,反对“意,必,固,我”。他年少贫贱,多能鄙事,又学无常师,自学成材。但在他看来,自己的学问要有用,必须是把这里学问用于社会和官场,特别是其中关于伦理和政治的理论,如果没有用,就是胡扯。
所以孔子的学问要想用得上,只有一条路---做官。
很多人可能会疑问,孔子想做官吗?按说他这样的圣人,应该淡泊名利才对,怎么会想着去做官呢?但如果你这样想,就错了。事实上,孔子特别想做官,有多想?
“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翻译过来就是,我难道就只是中看不中用,挂起来当摆设吗?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孔子是一个很直接的人,我就是想做官,他不会遮遮掩掩,而他想做官的直接动机就是想施展自己的的政治抱负,从而去检验自己的学问时效性。相反我们看到现在很多人热衷于官场,不过都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想利用自己的“权利”去炫耀自己的高人一等,想想也是可悲。
在历史上,还有一次孔子表现出了自己迫切想做官的史实。据《论语·阳货》,孔子有两次被人招聘做官的机会,一次是在公元前501年,另外一次是在公元前490年。但两次招聘都有bug,因为招聘方是叛军。可我们的孔圣人却两次都想入官。这下惹得子路不高兴了。
子路是孔子门下的老前辈,只比孔子小9岁,相比子贡,颜回他们,不仅年龄大,辈分也高。而且子路这个人特别直,眼睛里面容不得沙子,更不能接受孔子入职敌方的官场,于是就两次质问孔子,第一次说(未之也)没有地方去也就算了(已),为啥要去那种人的地方做官(何必公山氏之之也)?第二次就更不客气了,用现在的话来说,直接打孔子的脸。“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以中牟判,入之何?”,翻译过来就是,过去我听你说过出尔反尔做坏事的人,君子是不到他们那里去的。现在那个家伙做下犯上,阴谋叛乱,先生却要去帮他,请问怎么解释?
是不是很打脸?言下之意,你孔夫子一直教导我们,要言而有信,不能背信弃义,怎么现在要去投靠敌军了呢?我们来看孔子是怎么回答的。
“夫招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白话就是,他们招我,难道就是白招吗?是需要讲条件的 ,而这个条件就是必须按照他的政治意图,去施政,把那个地方变成东周。
而在后人关于孔子想去敌方做官也有三种解释,第一种是说孔子其实不是真想去做官,而是想试探自己的学生对于这种问题的看法。第二种是孔子毕竟是圣人,要救苦救难,拯救他们,帮他们改邪归正。还有第三种说法,帮助家臣反叛大夫,也就是间接帮助了诸侯,等于以毒攻毒。
但孔子没有接受,也没有明确拒绝。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其实在孔子心里,他还是想做官的。
孔子想做官,其实有几个原因。刚刚我们说到,第一个原因,他想施展政治抱负。第二个原因,他想检验自己学问的正确性,实践学术主张。而最后一个原因,实现人生价值。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虽不是孔子说的,但却很能表达他的思想。做官有余力,就去做做学问。而治学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一边做官,一边治学,两不耽误。
但即便是我们说了很多孔子想做官的动机和原因,就误以为孔子是官迷,那就错了。
首先,孔子虽然很想做官,也急于做官。但并未见官就做。他做官是有原则和底线的。就是必须“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国家政治清明,可以出来做官,领取薪水。但如果国家政治动荡,还领取薪水的话,就可耻。
另外他还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这几句话很好理解,天下太平了,你就出来做官,不太平了就去做隐士。但如果国家政治清明了,而你还穷兮兮的,没钱没地位,就可耻。国家政治不太平,而你却荣华富贵,更可耻。
其次,孔子做官还有一个原则。就是你再想做官,再想赚钱,都必须要“取之有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句话很好理解,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身处乱世,隐居民间,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既然出来做了事情,就要有个做事情的样子,而做事就要有底线和原则,也必须要有结果,不然又何以为士?想,是每个人都可以想的,而不想,也是每个人的自由。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孔子很想做官,但他做官讲究原则和底线,心系国家和人民,而且直言不讳,此乃真君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