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到不能被忽视》这本书是无意见看到猫哥推荐。
初看书名还以为是介绍一些案列说明一个人从平庸到优秀之后,自身以及外界带来的差异。
01
没想到作者讲的更多的是职业发展。现在市面上不少提倡找到你的激情,找到你的兴趣,而作者更提倡一种工匠思维:
对待职业生涯的一种方式|:是以产出为中心的职业观,关注自己给世界(工作)带来的价值。这种思维对于打造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至关重要。
工匠思维关注自己能给社会带来什么,而激情思维则关注世界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大多数人是用后一种思维方式来对待自己的职业生涯。
而激情思维:
则强调关注世界(工作)给自己带来的价值。这种思维模式与工匠思维相对立。激情思维最终会导致长期的不满,并让人不切实际地幻想还有更好的工作。
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型造就了不同的结果。就像写文章,自嗨型的只能取悦自己,读者思维则更易于传播。
02
之前看稻盛和夫的《活法》《干法》两本书,作者倡导的是要踏踏实实,从工作中修炼,说白了就是本书提倡的匠心。
而欧美的职业规划相关的则强调个人兴趣,比如做性格测试等等,都是从自身出发。
当时特别不能理解欧美与日本两者之间观念的差异,是文化不同还是什么原因?毕竟日本教育和欧美教育从小就不一样。这是否也是造成了二者在学生毕业走上社会后选择方式也不同?到底哪一种更有利于长期发展呢?
看完作者对两种思维模型的分析,好像是这么回事,尤其是在还不知道自己这辈子真正要干什么之前,就把当下做到最好,等有了资本,机会自然会找上门来。在还不够强大的时候,是你请求别人给你机会,等足够强大了,自带磁场。
突然想起赵老师曾经建议年轻人不要老看到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要多看看社会的需求,能创造出什么价值,而不是只盯着自己的兴趣爱好。这跟作者观点完全一致!
三道大门,打通了。
大多数人,都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
03
哇,看到这里是不是特别激动?只要埋头苦干,做个老黄牛就行?
工匠思维之所以令人激动,部分在于:它对于你从事的工作类型持不可知论的立场。理论上说,成就大事的那些特质是用职场资本换来的,它们并不来自于工作和内在激情的匹配。正因如此,不必对是不是找到了自己的使命而感到焦虑,因为几乎任何工作都可发展成为一份有吸引力的工作。
要是这样,是不是两眼一抹黑,努力干就是了?,事实并非如此。
不适用工匠思维的三条特征:
1.该工作无法让你有机会通过发展稀缺而宝贵的相关技能而与他人区别开来。
2.你认为该工作所关注的内容是无用的或者甚至可能对世界有害。
3.该工作迫使你与自己非常不喜欢的人一起工作。
一份工作假如带有上面这几项特征的任意组合,就会使你积累和利用职场资本的努力受挫。如果满足第一条特征,技能就不可能增长;如果满足后两条特征之一,那么即使能够积累到职场资本,你也很难坚持足够长时间来实现资本积累的目标。
突然想到在《穷查理宝典》中芒格的三个基本原则:
1.别兜售你自己不会购买的东西。
2.别为你不尊敬和钦佩的人工作。
3.只跟你喜欢的人同事。
通过对比,有没有发现共同点?
一度特别流行的Follow your heart ,追随你的激情似乎成了每个人的口头禅。乔布斯学生时代其实对电子和商业都不感兴趣,而是喜欢研究西方历史和舞蹈。在创立苹果之前,是个有点矛盾的年轻人:追求心灵上的启迪,接触电子行业不过是为了赚点快钱。
出发点有时并没那么重要,抓住机会,拿出傲人的结果,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