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是全书的第一篇,作者借由黄帝与岐伯之口,忧心忡忡地指出了当时普罗大众生活上的一些恶习,并提出如“上古圣人”般的生活方式才能达到“尽终天年”的目的。
这些存在于作者笔下的恶习,虽然已经跨越了两千余年,但在今日看来,也不过大同小异。但其推崇的价值观却与当代的价值观相去甚远了。
摘录了一些《内经》中推崇的养生方法:
“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张景岳注:“恬,安静也。惔,朴素也。虚,湛然无物也。无,窅然莫测也。恬惔者,泊然不愿乎其外;虚无者,漠然无所动于中也。”
思想上要做到清净安闲,无欲无求。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俱,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张景岳注:“志闲而无贪,何欲之有?心安而无虑,何惧之有?形劳而神逸,何倦之有?……惟其少欲,用能从欲,故无所往而不遂。”
私欲要少,心要安宁,劳而不倦。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张景岳注:“精粗皆甘也;美恶随便也;与天和者,乐天之时,与人和者,乐人之俗也。高忘其贵,下安其分,两无相慕,皆归于朴,知止所以不殆也。”
饮食的味道、衣着的美丑都不应该过多地考虑,只要能吃饱、穿暖就够了。身份地位这些也属于外物,不能让他打扰了内心的安宁。
“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张景岳注:“无论愚智贤不肖,但有养于中,则无惧于物,故皆合养生之道矣。”
任何人都不应该追求酒色等外物,而应该看重的是内心的“无欲”,这才是养生之道。
从以上这些观点可以很容易看出《内经》在战国成书时吸收了大量的道家观点,它教导人们要“无欲无求”,重视内心的安宁,不过多追求外物,这些都成为了后世中医“治未病”思想中的一个观点。同时,《内经》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这些“声色犬马”之事,认为会“竭其精,散其真”。而它也反对“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认为这些会导致“半百而衰”,但在凡事都讲“追随自己的内心”的“自由主义”精神与“今朝有酒有朝醉”的“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这个时代的许多人们想必是很难接受《内经》中的这些观点了,或许这也是中医举步维艰的一个原因。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500年前,由于科学革命的开始,一个又一个的新发现应用到经济发展之中,人们惊讶地发现,以往的许多观念都是错误的,比如“节俭”就不再是一个褒义词,而成为了一个中性词。因为现代的经济发展模式如果想要存活,而且不断壮大,就必须依靠资本家的资本不断再投资,而生产出来的商品也就自然需要有人为其买单,这样的经济模式确实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今天经济发展的速度也远不是我们的古人可以想象的。
“消费主义”这一个新兴的词汇不断发酵,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在过去,如果有谁鼓吹大众消费,且不说那时候的老百姓是否有能力大量消费,单单就“鼓吹”这个行为已经为社会道德所不耻。而如今,“好好待自己”、“提高生活品质”等观念由于经济空前发展已经深入人心,这些观念都会不知不觉地让你去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而且终于有钱可以去满足自己的欲望,消费的同时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何乐而不为呢?在这样的价值观下,以往的“节俭”就很容易被看成是自我压抑。
“消费主义”的广泛传播也会引起一些问题,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理智的消费人”,暂且不说我们会购买许多我们并不需要的产品,因为我们在购买的那一瞬间还是认为自己会用得上这些东西的。过度消费造成的问题之一就是影响自身的健康。
尽管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人类的平均寿命在不断增长,但饮食方式的改变对健康的影响已经毋庸置疑,品种单调、热量极高的日常食品引发的疾病不胜枚举。幸好,这些现象已经引起了一部分观念先行者的重视,这些人开始注重饮食的多样化,开始懂得合理搭配,也开始注重运动锻炼的重要性。不然,等到一些慢性疾病真的找上门的时候,当今的医疗水平也只能起到控制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教育的发展,大众观念的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必定是渐趋理性的,对自身健康的需求也是越来越高,但这需要时间。现在这个经济大发展的时代,我们只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不能逆势而为,社会的主流观念是“消费”,你却偏要鼓吹“克己”,这可能会花费许多功夫而且不一定有结果。但是,谁能保证将来的某一天,“健康”不会成为时代的主流。而且我也相信,世上所有的医学观念在将来的某一天都是趋向统一的,当下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矛盾不过就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不顺应发展需要的也必会淘汰。任何一门医学在当下这个阶段都是不完美的,只有互相取长补短,着实发展出一门“未来医学”,而这需要许多人毕生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