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让我能够废寝忘食,一气呵成看下去的书。去年我曾经上了一个基于本书框架设计的自我关怀的网络课,8周的课程让我很是厌烦和焦虑,一是缺少对其理论及实证的系统化了解,导致内心不太相信什么自我关怀的力量;二是既往的实践让我理解到关怀应该是来自我爱的人或者爱我的人的言行举止的关心和呵护;三是确实这个理论及实践实在太反人性和违反常识了,比如尝试自己拥抱自己,比如尝试对自己说出关爱的话,比如在静观中把自己关爱的人带到眼前,给予慈爱......一切都是如此的陌生,一切都是如此的缺乏经验,一切都是如此不确定。但是,不要紧的,一切都可以从零开始学习,从理论到实践,从感性到理性,本书的阅读也许可以为你开启一次美好的自我关怀学习之旅。
作者其人其事
本书的作者克里斯廷·内夫(Kristin Neff)是得克萨斯大学人类发展学副教授,心理学博士,也是自我关怀领域创始人。十几年前,她在全球首次把自我关怀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和终身研究方向,并成为了这一领域的先驱人物,其理论著作被译成十几种语言在世界传播。同时她在国际上开设了自我关怀的课程,国内近年来也引进了相关的课程,有网络形式和地面授课形式。在本书中,作者坦诚讲述自己的人生境遇以及她如何通过自我关怀度过这些人生的艰难的时刻。从中可以清晰的看见作者的生命轨迹,照见了是怎样的心理动力推动着她一步步的走上这一条少有人走的道路。她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成为一名嬉皮士,离开了这个家庭,并按照嬉皮士的生活,要求孩子们直呼他的名字,父亲的缺位让她对爱有了很多渴求,也让她天生对灵性的链接有更多的探索需求。但她偏偏遇见了一个超级理性,对她指手划脚的伴侣,出于对爱和渴求及自身的不安全感,她放弃自我,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放弃了对灵性的探索和追求,开始攻读心理学,希望在这段关系中能够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后来的境遇完全与初衷背道而驰,她在经历了感情的纠葛后,结束了这段婚姻,并遇见了第二任丈夫,生下了一个自闭症儿子,所幸的是,此时此刻,她已经在多年的学习、研究和实践中,学会了自我关怀,她的丈夫也理解、支持,并作为她的同伴践行着自我关怀理论,于是,一般人很难面对的人生困境被她升华了,她深刻的领悟到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是丰富多彩的生命体验中必不可缺的成分,我们不是去逃避,不是去对抗,仅仅需要在这样的境遇中给到自己关怀。
本书概述
本书作者一开篇就提出:自我关怀是当今社会高压下人们共同缺少的一种心理能力。我们都更容易关怀他人、包容他人、理解他人,却常常忽略了自己,因为自尊、自我批评的主流地位,人们在善待别人的同时,不能同样善待自己,在面临困境的时候,给了自己很多的批评,很多的苛责,很多的不接纳。本书通过许多经典的研究结果、个人经验、实用练习和幽默故事,通过自我关怀、静观、共通人性的讲解与练习,帮大家找到与自己和解的办法。让我们承认自己的苦难与不完美,并且关怀自己,爱自己。人非万能,也不可能是完美的,总有人比我们做得更好,在坦然接受这一切后,我们才能重新感受到快乐与幸福,并能更加爱护他人。这本书让我们相信,学会自我关怀,就更有可能学会如何转变不良的情绪模式,让自己变得更健康、快乐、幸福和高效,也就掌握了反转生活的力量。本书分为五个部分:1、什么要自我关怀;2、自我关怀的核心成分是什么;3、自我关怀的益处;4、人际关系中的自我关怀;5、自我关怀的喜悦。
推荐理由
1.基于文化背景的理解
在我们的国家,几千年都是信奉儒家学说,儒家的理想是修身克己,重要的是满足他人的需要,而不是自己的需求。我们的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大多数对孩子没有提供太多的温暖与支持,而是通过不断的批评,试图控制他们,把孩子塑造成他们期望的那个样子。我们的学校也是在用统一的教学方式,单一的衡量标准教育孩子。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会把父母的教育的方式内化,一方面依赖外在评价系统来确定自己的价值,在价值观单一的社会,常常出现一窝蜂去追求升官发财等外在成功。另一方面是一旦跟社会上的成功人士拉开差距的时候,我们就会在内心对自己进行残酷和严厉的批评,在客观世界遭遇困境的基础上再给自己情绪上的二次伤害,一次一次的心灵自虐会让自己走入到失望的深渊。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其实自己为自己提供安全感和充实感,理解自己的境遇,对自己抱以关怀之心,以更友善的方式对待自己。
2.助人者自助方
在佛教的观点中,每个人只有学会了关心自己,才能够真正的关心别人。如果只选择评判和批评自己,却努力的善待他人,就会人为的画出一条边界,从而导致隔离和孤独感。关怀不管是指向自我,还是他人,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对痛苦遭遇的察觉和洞悉,是对身陷苦境的人的善意,是深刻的认识到人类共同的遭遇,都是布满瑕疵和不堪一击。凡是需要帮助别人和照顾别人的职业都需要通过学习掌握自我关怀的能力,否则这一类人很容易耗尽心理能量,轻则职业倦怠,重则出现逃离和回避,伤害自己。比如心理治疗师,在长期接受患者的倾诉过程中,也会发生心理问题。比如医护人员,长时间从事高强度和高风险的工作,需要照顾患者,需要不断的处理应急情况,需要面对死亡,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比如母亲的角色,需要全身心的关注和照料孩子,陪伴他们经历很多的第一次,期间有各种的考验,经历各种挫折,感受担忧、焦虑、沮丧和无力等不良情绪,静观自我关怀就是有效处理这种问题的一个良方。
3.自我关怀核心部分
自我关怀的核心部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善待自己,共通人性和静观当下。善待自己,就是说要以友爱的方式理解我们自己,而不是严厉的批评和指责;共通人性,指的是我们要感受到与他人之间的生命体验上的契合,而不是被自己的痛苦所孤立和隔离;静观当下指的是对我们体验要有客观平衡的察觉,既不忽视痛苦,也不要扩大痛苦。具体的操作需要大量的练习。比如善待自己是当我们感觉很难受,很痛苦的时候,希望平复或者安慰自己的时候,就给自己一个温柔的拥抱,对自己说出一些很温柔很有抚慰力量的话语。还有就是承认及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减少跟金字塔尖成功人士的比较。共通人性是当我们面临痛苦的境遇,有不良情绪的时候,能够及时认识到这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共有的人类体验,承认人类的生命息息相关,难受、痛苦、无力感与失望感是每个人都会有痛苦遭遇,我们其实都不孤独。静观当下在具体操作是属于比较难的一部分,对发生的事情保持清醒和非评判性的态度,直面现实,情绪上的折磨,是因为对事物的欲望而起,不是事物本身。越是对抗所发生的事情,就越痛苦煎熬。静观可以让我们停止抵制现实,如实看待事物本身,冷静面对事情,冷静分析事情的因果。
4.理论实操相结合
这本书和普通的心理学著作不同之处还在于它的实操性非常强。作者列出了大量的练习实例,让我们实际性的操作。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几个练习:一是当你内心有很多对自己批评的声音的时候,我们一个人可以通过坐到不同的椅子上去体验三方(批评者、被批评者和关怀的旁观者)的问题。不同的视角去了解他们在这种情况下更好的判断方式和理解方式。二是每天记录自我关怀日记,在日记中写下任何你觉得糟糕的事情,对每个事情,运用静观、共通人性和善待自己的方法进行自我关怀。三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自我关怀咒语,并借此将自己催眠。这是一组可以记下来的短语,无论什么时候,当自己想要关怀自己的时候,都可以默念这些短语。比如“愿我善待自己,愿我接纳原原本本的自己,愿我原谅自己”等。
总体感受
一是任何人要做出改变都是困难的,人们宁可呆在熟悉的痛苦中,也不愿意进入不确定的未来,情绪的状态以及如何应对情绪都是一种熟悉的重复。人们愿意用活着当下聊以自慰,也不愿意通过努力,直面恐惧,活在不确定的未来。随着年纪越来越来,改变的动力就会越来越少。我们宁可选择对生活的痛苦无动于衷。但当我们关闭了痛苦,也就关闭了自己。自我关怀可以让我们敞开心胸,转变消极的态度,从而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更有可能获得更加积极的人生。
二是只有把自己好好的爱够了,才能够把爱给到身边的人。我们不能给别人自己不具备的东西,不管是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没有学习自我关怀的人,是不可能给到别人真正的关怀的。大多数的自我批评的想法都来自我们内心对话的方式,每个人都是对自己是不满意的,遇到不如意的时候,我们习惯于不断的品评自己的经历,无情的揭露自己的缺点。对自己都如此的冷酷和苛责,我们怎么可能对别人有更多的善意呢?在亲子相处中最能淋漓尽致的照见这一特征。
三是学习自我关怀跟学习其他事物的规律是一样的,都需要确定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分解学习步骤,从刻意练习,到不断精进,从笨拙到熟练。比如将静观与消极情绪连在一起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把这些消极情绪理解为生理感觉。当我们有消极的想法和消极的情绪时,我们需要在静观中给这个情绪进行定位,在身体的哪个部位,是怎样的一个形态,是怎样的质地,然后全身心的感受它,感受到它是多么的痛苦,把关怀带到这个部位,一遍遍的给到它安抚,就像安抚一个哭泣的小孩一样,让其消融。
四是情绪状态跟我们关注的美好事物密切相关。包括对外界美好事物的关注,阳光,和风,细雨,花红,柳绿,大自然有太多太好美好的事物,但我们经常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好好欣赏,当我们能够越来越多的聚焦这些美好的时候,我们的情绪状态也会有明显的改善。另外还要做到自我欣赏,欣赏自己的优点,而不是紧紧的盯着自己的缺点。只有知道自己的优点时候,才会享受到关怀的喜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自我关怀不仅仅是一个理论,也不是看一本书就可以掌握的能力,而是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一遍又一遍,一直到改变我们的脑神经回路,才能呈现出它应该有的力量。一年后,两年后,三年后,如果再写这个主题的文章,不知自己将有怎样的感悟,一切未知,且待他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