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有许多人无法和医生正常沟通,而没办法好好“看个病”?
因为不会普通话,就算到了医院里,也只剩盲目和无助。
就差“临门一脚”了,却错过了治疗的黄金时间。
这样的事情,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里曾经发生过很多次。
地处成都的华西医院,全国排名第二,医院体量、接诊人数、服务区域都大得惊人。不夸张地说,这里有来自全国各地怀抱着“最后的希望”的患者和家属。
当然,也有大部分来自藏区的百姓。
许多人从偏远地区来,普通话并不是普及地那么到位。费尽千辛万苦却因为文字、语言都不同没法完成就诊。
说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还挺无奈的?
……
但是!
四川大学的一些藏族大学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自发组成了志愿者服务团队,帮助患者和医生沟通。
一开始,患者和家属不知道学生们要干什么,都有点防备。但同学们慢慢沟通,真诚交流,用行动来证明自己。
等到藏族同胞接受了这些队伍,需求一下就暴增。学生人数不足,为了兼顾学业和志愿活动好些人常常一忙就是从早到晚。没有收入、没有鼓励,支持自己的就是“帮别人一下”。
从最初沟通医生和病人,到后来陪着家属取钱、付费、找旅馆……几乎是全程陪着。信任就这样一点点建立。后来甚至有病人专程带礼物给同学们表示答谢。
好消息是,不久后医院和学校注意到了这支队伍,也帮助学生们建设。培训上岗,也保证志愿活动规范、安全地进行。以前是私下宣传,现在是正式招募了。
藏区很大,方言很多。其实虽然都是“藏族”,但学生们也不一定能听懂。人数多了,能服务的不同方言也多了。
消息传开,成都好几所高校的藏族同学也加入进来,千人的队伍在成都的各大医院里默默做着志愿活动。
噢对了,这支队伍叫“解语花”。
.
我偶然了解到了这支志愿者队伍,发现它真的“不够高调”。也许它的功能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真的太微小,甚至不值得一说……
我相信,我们的社会、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解语花志愿者”这样的年轻人。他们改变着社会,我们感受不到,也许甚至他们自己也感受不到。
但我觉得,正是因为有这些小小的火苗,才汇聚成了我们国家积极向上的光芒。
光芒能耀眼,只因人人都在发光。
——————————
(同时从网上找了几张图片,侵删!!!!)
“解语花”成立于2016年,最开始是因为创始人之一、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的益西卓玛有一次去华西医院,看到一位藏族病患因为语言不通在医院里手足无措的样子。亲眼目睹病人的难处让益西卓玛很触动。
后来,她与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的索朗拉姆交流时,发现这是不少藏族学生都注意到了的问题,于是几个同学一起决定创办一个藏语志愿者团队。这个想法也得到了医院和学校的支持,“解语花”因此成立。
益西卓玛
团队成立时学生不多,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闭门羹期”。在志愿者们不懈地努力下,渐渐地,相信解语花的患者和家属开始增加。
不过“人少”也造成了解语花志愿者时间的紧张,而且四川大学的本科生多在离市区十几公里远的江安校区,要靠校车通勤。为了避开早高峰,有些志愿者甚至早上六点就起床,为了去赶上八点在华西医院的志愿活动。益西卓玛自己就经历过正在上课接到病人的电话说要做手术,希望她能帮帮忙。她只能一下课就去赶校车。
如果说是什么让志愿者们克服种种困难,除了年轻人的热情,我想,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共情了吧。益西卓玛曾经遇到过有一次暑假,有个父亲带着四个孩子从西藏到华西医院看病,长途跋涉地来,从衣服里拿出来的钱都有了味道。这个细节让益西觉得特别心酸。
而很多患者对就诊环节并不了解,来了才挂号、检查和看诊,即便有志愿者帮忙也要耽误很久。于是在沟通医生和病人之外,解语花除了陪着病人和家属完成各个流程,很快又建设了微信公众号,在上面不但发布每个月的志愿者名单和联系方式,还介绍怎么看病、怎么提前预约挂号等。
一点一滴小小的细节,换来的是病人、家属对志愿者的充分信任。甚至还发生过病人把银行卡和密码都交给益西让她去帮忙取钱。许多病人提出过要给志愿者们买礼物或者邀请吃个饭,但志愿者们都婉拒了。
据我了解,新冠疫情发生后,一是受医院防疫要求的影响,二是学校考虑到学生们的健康风险,解语花的活动暂时停止了。不过解语花志愿团队并没有解散,甚至只要医院同意志愿活动开展,马上就可以联系出志愿者。
几个朋友留言说“解语花”这个名字很妙,也有朋友cue到了《盗墓笔记》里的解语花。我想不管是诗词里形容杨贵妃善解人意,还是三叔笔下吴邪可靠的朋友,解语花现在至少对于藏族同胞、对于四川大学、对于题目里说的“年轻人”们都有了新的一层意思吧。
我想这个意思要用大白话说,大概就是:热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