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到老家,都想去乡下,那里有我的记忆,从小到大。这农村拆迁的感觉并不好,拆掉的不仅是故事,还有心里的那份记忆。生活好像高中时侯读的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以前好多的似懂非懂,现在慢慢有了感触。
可惜初高中时期写过的作文,虽然文笔不佳,但我知是真情朴素,一份份的剪辑收藏下来,拆迁搬家时我在大学,放假又在外兼职,等快毕业回家时所有的课本和收藏的剪辑都没了,为此沉默了好一阵子。我喜欢好的文章和作品,学生时代,还有那些交流的信件,所有的认知都是一点点的积累和沉淀的成果,常跟身边的朋友聊天,如果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那人生的的意义就在于沉淀,到目前,我们的人生两件事最伟大,一件是我们还活着,活着这些年让我们懂得了奋斗不息,七情六欲,四季交替,生死伦常,悲欢离合,坚强执着,感怀珍惜、孤独寂寞……沉淀着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历程,流光似沙,岁月静好,活着的这些年岁的每一个平淡的日子拼凑起来就是一场没有彩排的故事,随便剪取一段流年,都是一道诗意的风景。第二件伟大的事是我们大学毕业了,除了每天好好活着,我们没有其它任何一件事比接受教育这条路走得更长,学前三年,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大学四年,我们走过了十九年,这十九年里,老师是我们的人生导师,高标准的要求着我们追求卓越,从数数到加法乘法再到几何高数,迈过了一个个的台阶,终于学成而回馈我们沉淀了数千年文明的祖国。
而出身社会这七年时间,更是让我感受深刻,多少人毕业之后,对自己降低了要求,以这个社会最低的要求去要求着自己,然后去抱怨这个社会的回馈,大家的平常心态都不见了,大家的奋斗精神变得愚昧,事情不是别人说了就是对的,也不是别人要求的就一定是对的,大家都没有了自己的判断依据和标准,没有人生导师,而人生最好的导师就是自己。读书的时候,我们考试要是只考个六十分,就会不敢给家长说,更何况不及格;而在社会上,这一切好像都变成了一类人的标志,一份任务“可以了”,“将就”,“还行”,“就这样吧”,“差不多了”都意味着这工作“及格”,大家头上顶着个六十分,而“重新做吧”,“这里改一下”,“不符合要求”之类的意味着“不及格”。而有考出“很不错”,“你的想法让我很惊讶”,“太完美了”之类的成绩的人头上就顶着七十分,八十分,九十分或者更高,但是很少,就像以前班上念书成绩好的人 就那么几个。这是为什么呢?上学的时候,有的同学不停的学习,看书,连课余休息,周末,晚间时候都在不断的学习,而总是考不出好成绩,如今工作中也有这样的现象产生,说明“现象”这个产物是普遍存在的。人和人之间是有差别的,而这些差别就会拉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这也是普遍存在的,人生就是应该有差距,造成这差距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是自己通过自己的方式塑造了现在的自己。就好比机会永远在那里,关键在于自己,能不能把它握在手里,重点是这一切都取决于自己。又好比“我要上大学”这么一个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的「机会」就是参加高考,那怎么才能拥有参加高考的机会呢,就是要念完高中的课程,而怎么才有机会念高中的课呢?那就是参加中考,怎么才能拥有参加中考的机会呢?那就是念完初中的课,如果我现在还在小学二年级,就需要清楚的知道,要想成为一名大学生,还要奋斗十年才有这样的机会。面对一个机会只会有两个结果,一个是成功一个是失败,如果要达成“我要上大学”这样一个目标,就需要高考时考出好成绩才行,那怎样才能高考时考出好成绩呢,那就是学好高考涉及的学科……这一点点的,这一步步的,都好清晰。所以我们的人生,不应该让自己过得有问号,机会不是别人给的,是普遍存在的,是永远都存在于某处的,而是否能够拥有机会的条件,是自己给自己创造的。谋事在人,人生需要不断的去考问自己,人生的充实,真正的强大,不是你拥有多少背景,而是你拥有一颗平常的心,怀着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心态淡然看穿这些现象,发现事物规律和本质,和正确的人一起做正确的事,谁说努力、奋斗没有用呢?
好多的感受,沉淀在心里,慢慢的开始越来越无语,发酵得说不出来了,或许也不想说,虽然自己不一定对,可一直在执著着追求和吸收,分享是我的乐趣,我希望一起奋斗的朋友可以少走哪怕一步的弯路,总爱开玩笑,高考的时候多考一分可以超越几万人,要是在社会上少走一步弯路,我们就可以超越无数的人。有的人说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按我说是不同的人的价值观、思想观和人生观不一样,或许这也是俗话说的“人与群分,物与类聚”。一句话能被流传上千年,必然有他推都推不倒的道理,那就是“哲学”,品味人生,就像是在品味哲学,这感觉,很纯很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