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不少文章,开始想明白一件事,信息图的知识密度比单纯文字大太多了,体验也更好,之后会尽力提高“用图说话”的水平。
(思维导图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因为它可视化,能发散,有聚焦,我们的大脑喜欢树状结构的图。)
这是广院胡大猫的第9篇原创文章
1、
我认为,粗暴直接的看,一个人的知识水平,由他的信息结构决定。
(假设小明睁眼生活的时间是16小时,在这段时间里,他接收了什么信息,信息导致了什么判断,判断导致了什么行为,行为导致了什么结果。然后乘以7,就是他一周的生活,乘以30,就是一个月的生活,乘以365,就是一年的生活。)
再乘下去,就是他的一辈子。
如果一个人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每天只能被动接收信息,那么他的生活就停留在永恒的当下,每一天只是复制前一天的生活。对于终身学习者来说,这就是最大的精神灾难。
思考的意义便在于此,我们必须主动构建自己的信息结构,储备自己的精神资源,在反复调整、不断迭代、经过螺旋式前进的过程后,我们的思维,才能走上更高的层次。
2、
这里分享一下我的知识体系构架。我通过它接收信息、思考、输出、复盘以及塑造三观。
(有点小,先将就看,之后重制。)
为了好记,我把他们都标上了序号...在标的过程突然觉得,好像元素周期表啊...所以取名为“知识周期表”。每一个小砖头,我命名为“能力块”。
(可能不太严谨,但大体能理解就行。)
从图中可以轻松看到,在这套系统里,有13个“能力块”,分为4层,从业务--到学识--到反省--到最后终极的价值观。重要度从上到下递减;知识量从上到下递增,这是我主观的重要度排序,以及我愿意接收的知识量,仅供参考。
(有些无比重要的知识大部分是朴素的、精短的,所谓大道至简。因为他们具有强时效性,可以穿越时间周期,有着更为长久的生命力。)
而越往下,内容更涉及实际业务,更新速度快,需要经常补充,但同时更需要实操验证,也就是说,这部分看书和思辨是不够的,你要让你的双脚和肌肉参与进来。
列出知识体系有一个好处,以后你无论是选书,还是别的知识吸收,你会明确了解,这块内容在你的脑海里,应放置在哪个位置。
更重要的时候,它能帮你建立一个“大视角”,让你跳脱这个知识本身,从更为系统的层面看待问题。
知道次序、可以检索、随时存储、灵活调用、经常复盘,你的知识体系就会越来越牢固。
3、
问题来了,系统也有自己的软肋,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它的“形式结构”本身在日益强壮之时,会反过来吞噬你。
看看那些大公司,为了系统化、组织化,制定了安全科学的业务规章,所有人都要遵守,简洁高效。但时间一长,固化便随之而来,一些人开始丧失创新能力,思想被束缚,甚至变的怯懦和庸常。
好像他们的工作不是为了创造价值,而是为了防止“违规”。
所以你要注意“能力块B2”,它和其他“能力块”有所区别,创新和跨界是非常重要的思维,它可以带你从稳固但僵化的思想体系中,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知识是可以跨行迁移的,因为底层逻辑没有变化。)
今天就写到这吧,不需要完全遵循我的结构,你只要有所感触,也开始尝试用类似的视角审视自己的生活,就是你对这篇文章最好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