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的学生生涯里,我遇到过很多特别优秀的老师,但其中有三位却给我了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第一位是小学时的自然课老师。她年纪比较大,是那种典型的老一辈的教师,我对她的第一印象就是刻板,严肃,认真。说起来小学那个时候,除了语文数学,其他的科目大家也都不怎么听的,因为这个原因,其他科目的老师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怎么好好讲课。唯独她,一直认认真真地讲课,仔仔细细地写板书。其他老师都是踩着铃声进教室,唯独她,每次都在预备铃响起来之前就进了教室。
我至今印象深刻的是,那年夏天天气特别热,因为她毕竟上了年纪,有时会显得很吃力,因而转过身去写板书时汗水甚至浸湿了她的白衬衫。可她还是转过身来继续讲课,虽然她刻板、严肃,但同学每次问问题她都会非常耐心解答。
记得那时候我们快毕业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临近毕业大家都突然间长大了的缘故,渐渐地那些以前嘲笑她古板的调皮鬼们也开始私下议论起她的好来。
我想如果她知道她的认真负责最终还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她应该也会开心的。
第二位是初中的班主任老师。这位老师实在是非常特别的一位老师,对我也有很大的影响。她那时四十多岁,平日里讲话透着许多人生的智慧。她一直给我们灌输的思想就是“先成人再成才”,这对我们日后的人生观真的起到了很重要的引导作用。
老师是教语文的,所以很多道理都娓娓道来,听着像是在讲故事,实际却是在引导我们。比如说她给我们讲起她去清华校园里面参观的时候(她家孩子是清华的学生),遇到一个老教授在那边练毛笔字,写得非常漂亮,见他们来,又给他们介绍当年朱自清写《荷塘月色》的地方在哪里……
“我们一看他知道得这么清楚,又写得一手好字,心想这肯定是个中文系的教授,”她说,“结果后来我们才知道,人家是学理工的。”
我们听了也惊讶,老师接着话锋一转,“所以这就是我想告诉你们的,要想以后优秀的话,千万不要偏科,这也是我一直在强调的。你们看看,人家是学理工的,可是文学造诣也很深。真正的大家必然是这样的,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融会贯通。“
我不知道别人是怎样的,我是真的在听了这个故事之后,初中那三年一直都没有偏科过。
作为班主任,除了关照我们不要偏科,认真学习之外,生活上心理上自然也是要关心的。她对早恋的态度和其他老师也不太一样。她觉得毕竟是青春期,拦也是拦不住的,只要不影响成绩,不明目张胆地秀,就都算有情可原。那时候我们学校有个早恋的学姐,成绩一直特别好。老师就跟我们半开玩笑地说,你们要是有xxx一半好,随便早恋,我肯定不拦着。她只是怕早恋耽误我们的学习,而且当真的有人早恋、并且影响了学习的时候,她也几乎都是私下里和他们谈。如果不是那种情节特别严重的,她是不会去告诉家长的。在这一点上她是非常尊重我们的。
还有一点我非常敬佩这位老师的地方就是她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比如说学校里面时不时会检查学生仪表,不许戴首饰、不许不系拉链,她为了鼓励我们遵守制度,她就也跟着我们一起遵守。她有条经常戴着的项链,为了以身作则她把项链收了起来,她其实平时穿衣服也不喜欢系拉链,为了给我们做表率她也时刻在改。还有一次我记得我们在露天的操场上比赛,要穿着统一服装在操场上候场十几分钟,但是天一直在下雨,虽然雨不大,可我们都冻得不行,又不能打伞。在旁边一起候场的老师都举起了伞(有的甚至让学生帮忙撑着),但是我们老师并没有打。等比赛完回到教室,她很不屑地跟我们说起那些让同学帮忙撑伞的老师:“他们还问我,你也让学生给你举着啊!我说我学生都挨着浇呢我自己在那边打伞,你开玩笑呢?“
这位老师真的教会我很多东西,我觉得我能有今天这种三观真的有赖于她那时候的潜移默化。
最后一位是高中时的语文老师。和上面说的第一位老师的认真严肃完全相反,这位老师看起来像是什么都无所谓,讲课也讲得一般,似乎对这门学科并不感兴趣的样子,所以我起初对他也并没什么太好的印象。加上我的个性一直是十分内敛,虽然语文成绩很好却也甚少敢与他交谈。直到后来他开始要我们每周交几篇随笔上去,我竟就这样和他有了一些奇妙的交流。
刚好我那时心情苦闷需要发泄,随笔洋洋洒洒地就写好了。那次我写的是一篇感怀过去的文章,比较伤感。随笔本发下来的时候,我看到他写了评语:
若有胸怀,四海之内皆是朋友。何必伤感。
寥寥几个字却让我瞬间感到他与我完全不同的境界,也让我从那份伤感中释怀了许多。
可能是因为发觉他并非我想象的那般,我写随笔写的也更勤快了些。第二次发下来的时候他又评:凡事皆可记,若将生活中的诸多小事认真加工,则文可成。
我当时盯着这行一点也不像评语的字看了半天,到最后才明白他是在鼓励我多观察生活。高兴之余,我发现这老师并不像他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对语文兴味索然,他写得一手漂亮的钢笔字,还总是写出这样大气而古典味道的评语来,我想他内心当真是非常热爱文字的。
而同桌在看了我的随笔之后惊讶地和我说:“为什么你的有评语?“
我惊诧,接过同桌的本子看,上面只写了一个“阅”。
又问旁边的同学,大家的反应都是“啊?随笔不是一直都是只写阅的吗?”
那时候我才意识到,大概这每次寥寥数字的评语是对我的一种偏爱。
等到第三次发下来本子,老师破天荒地写了好几行字给我,看起来依旧不像是评语,而像是和我在说话。我只记得最后那句说:“……所以我对同学见到要写作文时的惊恐状,有时理解,有时费解。“
我那时只能猜想,也许是我的随笔里说了什么让他有感触的话,他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来。我记不得完整的内容了,但我记得那时我对他的话深有同感。我想他既然肯告诉我这些,也一定是觉得我能理解他吧。那种感觉就像是惺惺相惜。
我和这位老师称不上是非常熟悉,他却一直在用这样的方式断断续续地和我交流着,甚至将他的困惑就这样展露给我。我想除了惜才的成分,他那时候可能也和我一样,刚好需要一个交流者甚至是倾听者吧。但我毕竟太过内敛,始终没能就评语的内容和他讨论些什么。后来写随笔的事情因为一些原因中止了,我也和他再没了那种文字上的交流。
我至今不知道他对文字的热爱究竟到了什么程度,也不知道是什么让他表面上表现得对这门学科那样无所谓。没能和他深入交谈始终是我抱憾的一件事情,但他那时的评语一直给我很大鼓励,让我觉得我的感触是真的有人在听的。他也让我隐约意识到,原来文字也是需要倾听的,原来书写文字的奇妙之处就是能产生共鸣。
以上这三位老师都对我影响深远。今天是教师节,衷心地祝他们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