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画字儿
推荐理由: 在这个浮躁功利的社会,一笔一画抄写带来的巨大安定和满足只有老人自己知道,专业也好业余也罢,“我以我心书写,这些字载着我的光阴,与周遭无关,足矣。”文章呈现了多样人生和多彩选择,值得推荐。
文·段宏刚
今年是我国建党一百周年,许多人以自己的方式庆祝了党的100岁生日。山西七旬农民张喜才别出心裁,用自己的爱好,向百年党庆献上了一份既特殊又贵重的礼物。
他的礼物就是,耗费8年光阴,用小楷字体抄写完总共400万字的四大名著。
熟悉书法的人都清楚,小楷是书法诸多字体里最难写的一个,难写是因为写小楷非常耗费精力和时间,写作者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一笔一画来写,在书写时,绝不能出现一个败笔,否则,整个作品就报废了,只能重新再写。
对一名七旬老人来说,精力有限,用小楷抄写400万字,绝对是一个超级大工程,是什么让他如此执着,不惜用8年光阴来完成这个超大工程?他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什么?这还得从他的人生遭遇说起。
20世纪40年代初,张喜才出生在山西一个普通农家,家里世代务农,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读书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奢望。
父母勒紧裤腰带,硬是省出一些学费供张喜才读书,读到小学四年级时,家里实在无法继续供他,已经懂事的张喜才主动选择辍学,并打算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帮助家里减轻经济压力。
最终,张喜才做了一户地主家的放羊娃。
把羊群赶到山野,待羊群吃草时,为了打发无聊,张喜才就随手捡起树枝或木炭在地上写写画画,温习他在学校学过的字。
通过每天不断练习,张喜才的字写得越来越工整,逐渐对汉字独有的造型美感产生了兴趣。
这样坚持了数年,张喜才从一个懵懂少年变成了风华正茂的青年,为了将来有个好归宿,他选择去部队当兵。
部队的生活比农村老家要丰富许多,经常能够接触到各种书籍和其他文娱活动。
业余时间,张喜才仍然坚持练字,这时的他,省下钱买来毛笔和字帖,依照字帖认真临摹,让自己练字的兴趣大增,初步感受到学习书法给生活带来的乐趣。
后来参加工作,张喜才练字的兴趣依然不减,几乎到了每天不拿起毛笔写几个字,心里就感到空虚的地步。在不知不觉中,他蓦然发现,自己练习书法已经有几十个春秋。
算起来,从开始学习书法到决定用小楷抄写四大名著,张喜才苦练书法已经有50多年。这些年里,他磨秃了多少支毛笔,临摹了多少本字帖,消耗了多少瓶墨汁和多少张纸张,在他心里并没有具体的数字,他只知道数字很庞大。
在这些年里,张喜才还发现,学习书法原来是一项相当烧钱的活动,每个月光是买笔墨纸砚和字帖就要花费不少钱。
为了让自己的收支达到平衡,不影响家庭生活,同时又能满足练习书法的爱好,张喜才认为自己应该尽快找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有一天下午,张喜才在公园散步,发现许多老人拿着大号毛笔,蘸着水在公园的水泥地上写字。工整的字迹引起不少路人驻足观看,时不时赢得阵阵赞叹声。
张喜才如同发现新大陆一样,觉得这个方法太好了,既能满足练字的嗜好,又不花费钱,而且还相当环保。因此,他即刻决定效仿。
买来毛笔和水桶在公园才练了几天,还没有听到太多赞美声时,张喜才跟其他书法爱好者却惹上了“麻烦”。
原来,有人举报他们在公共场合胡写乱画,影响了环境。
张喜才哭笑不得,他认为用水在水泥地上写字,没多大功夫就会干燥,不留痕迹,又怎么会影响环境?
然而,他的解释并没有赢得监管人员的开恩,最终,在公园练书法这条路被堵上了。
无法外出练字,张喜才只能又回到家里临摹,对在什么地方练字他并不看重,他在意的是无论如何都要把书法坚持下来。
10年前,年过花甲的张喜才退休后,终于有了大把时间安排自己的业余生活。
2011年随团到国外旅游时,张喜才发现国外竟然有不少人在练书法,既感动又震撼。
感动的是,中国书法的魅力终于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在世界文化版图里占据了一席之地。
震撼的是,自己作为中国人,如果写不好书法,未免太对不起曾经创造出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术的先辈。
回国后,张喜才开始酝酿,决定在书法领域一定要留下属于自己的作品,以此来向先辈致敬。
然而,由于他的文化修养不高,缺乏自作诗文的能力,没有实力把文学和书法结合起来,像王羲之写《兰亭集序》,颜真卿写《祭侄文稿》,杨凝式写《韭花帖》,苏轼写《黄州寒食帖》那样,创作出一件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
考虑几天后,他依然不知怎么下笔,当他把目光再次落在书桌上的四大名著时,一个新的想法突然冒出来。
他在心里想: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文化含金量极高,若用小楷一笔一画地抄写它们,不仅能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还能从中学习到文学常识,增加文学修养。更重要的是,2011年是党的90岁生日,如果用10年时间把四大名著抄写完,到时为建党100周年献礼,岂不是三全其美的事情。
说干就干。
在综合考虑后,张喜才最终决定选用“毛边纸”作为抄写纸张。
之所以用毛边纸,一是为了省钱,因为四大名著共有400多万字,若全部用宣纸来抄写,消耗巨大,这对他一个七旬老人来说,是一项很大的开支。
二是为了杜绝浪费,他意识到这是一个超级大工程,在抄写过程中难免会出错,用毛边纸抄写成本要小得多,如果写错了可以扔掉,在浪费程度上要小很多。
每张毛边纸的规格为80X50cm,买来成捆成捆的毛边纸后,张喜才把每张毛边纸裁成6小张,接着,把裁好的纸在石头下压平,然后才开始这项艰辛而伟大的抄写工作。
从2011年7月开始,张喜才深居简出,正式开启了他的抄写工作,首先是从100万字的《红楼梦》开始抄写的。
此时的他,已经是年近七旬的老人,体力和精力都有限,无法长时间伏案工作,他只能写写停停,停停写写,依靠“持久战”来完成这个壮举。
坚持了700多个日日夜夜后,在2013年夏天,100万字的《红楼梦》竟然被他抄完了,足足在毛边纸装订成册的本子上抄写了60本,堆起来有半人高。
看到自己的“孩子”出世,张喜才老泪纵横,捧着它们久久不愿放下。家人担心他会累垮身体,纷纷劝阻他立即停止这项工作。
但是,下定决心的张喜才并没有停手的意思,休息几天后,他又开始了73万字的《三国演义》的抄写工作。
有了上次的抄写经验,这次比较顺利,用了15个月,在2014年10月他完成了40本的《三国演义》的手抄本。
这两本名著抄完,消耗了张喜才许多精力,他不得不休息一段时间,再完成剩下两部名著的抄写。
又用了两年,他完成了96万字的《水浒传》的抄写。
又是一个两年,到2018年10月,随着82万字的《西游记》被他抄完,总共400万字的四大名著的抄写工作,终于杀青,他完全实现了自己为建党100周年献礼的梦想。
四大名著手抄书装订完成后,加起来近200本,被张喜才小心翼翼地装进十几个纸箱里,像“孩子”一样呵护。这些纸箱放在卧室,足足占去了卧室的少一半空间。
每当一个人时,张喜才会拿出它们细细观摩,满脸洋溢着激动而幸福的表情。
8年光阴,可以把一个懵懂少年长成大小伙,也可以把一个小伙子的棱角磨平,但磨平不了七旬老人张喜才对书法的痴迷,以及对梦想的追逐。
为了纪念父亲做这件事的意义,张喜才的子女把手抄本四大名著拍成照片,上传到网上,立刻受到了天南海北网友的关注和赞叹。
跟几乎是一边倒的赞美声不同的是,个别著名书法家对张喜才的小楷进行了评头论足。
他说:张喜才的小楷具有一定功底,但他不是中书协会员,始终属于业余的范畴。他花费8年时间抄写四大名著是一件徒劳无功的事情,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从作品价值来看,他的手抄本四大名著没有任何商业价值。
真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位专家的话充满了“铜臭味”,在他眼里,一件书法作品有没有意义和价值,首先要看它有没有商业价值。说得再直白一些,是看它能不能卖来多少钱?
即使张喜才的手抄书没有意义,但我们不能忽略他的“匠人精神”,忽略手抄书背后那颗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初心。初心能让一个人享受到金钱无法带来的精神满足。当一个人的初心被急功近利所掌控,那他还能做好一件事情吗?
“这么多年的抄写,不仅让我在身体上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同时也陶冶了我的情操。更加重要的是,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宣扬和继承。”
张喜才这句话,已经向所有人敞开了他的初心,值得所有人肃然起敬。